新聞
2021-07-23 11:05:00

特區政府欠第十人

分享:

以色列人經常面對戰爭的威脅,所以在決策過程中十分嚴緊,為提升決策質素,他們設訂第十人理論,如果有九人持相同的意見,而得出同樣的結論,第十人的角色就是獨排眾議,提出不同的意見,令大家從多方角度去反覆論證,從而找出更完美的結論。
第十人理論對於任何議題來講,可以挑出他人的錯誤,避免集體迷思,突破盲點。今日特區政府經常被批評在制訂及執行政策的過程中,完全不明白市民的需要及困難,所謂離地,其中經典的例子是禁止中午堂食,而官員事後承認,政府在推出全日禁堂食前未有想及對戶外工作者的影響,因而被批評離地。不幸的這不是政府不了解民情單一事件。
今天特區政府領導層,都是社會精英,生活模式與基層市民有一定距離,我們不會去便利店買廁紙,我們不奢望自己有120歲,我們沒有家庭醫生幫我們講解打疫苗的情況,長者不懂消費券登記,60歲朋友希望盡快落實兩元乘車優惠。而這些與我們有距離的高層官員是為我們的生活作安排,如果官員對市民的認知有差距,那他們的決定就不會到地。
特區政府一直都表示願意聽取民意,包括不同聲音,但現制下,不同聲音真能在政府的決策過程中,被受尊重?行政會議是政府最高決策機構,大部分成員是問責局長,其他都是高層精英,他們所代表的聽音非常偏窄。中央政策組,政府的重要智庫,林鄭上任貿然將它解散,失去聽取不同聲音的平台。政府四百多個政策諮詢委員會,大部分成員來自建制派。區議會現正被矮化。上述如此的架構,真的能吸納及融納不同聲音?
以色列人搞第十人制度,就是刻意要聽取不同聲音,將政策能反覆論證。從特首迎期的表現,似乎十分進取,也有一些突破,這是好事,但政府施政不是個人表演,也不能靠幾個人的思維去管治。今日香港特區政府,是欠缺第十人,去衝繫政府既定的思維,將不同聲音帶入決策過程,從而改善施政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