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18-05-11 06:00:00

田徑新例再掀歧視風波(上)

分享:

國際田徑總會在4月底宣布,有意參加女子組國際賽事的運動員必須符合三個條件:一、法律承認為女性或間性(intersex);二、血液內睪酮含量不得高於每升5納莫耳,如超過,需使用藥物或其他方法降低睪酮含量,並保持連續6個月低於上限;三、此後無論任何時候,運動員必須一直將睪酮含量保持在每升5納莫耳下。今次規例由11月1日起生效,但只適用於400米至1,600米賽事(包括跨欄)。


田總解釋,患上雄激素過多症(hyperandrogenism)的女性運動員,其睪酮含量較一般人高,研究顯示她們的表現有顯著優勢。規例是為了維持一個公平競技的環境,無意懲罰患上雄激素過多症的運動員。話雖如此,拒絕天生睪酮含量較高的運動員參賽,又或者要求她們改變身體構造以符合比賽規例,又算不算公平呢?


要理解田總的決定,需要回朔至2009年的世界田徑錦標賽。當時年僅19歲的南非女跑手Caster Semenya(圖)在800米賽事中奪得金牌,成績比一年前快8秒,進度非比尋常。Semenya的表現和她的一身肌肉引起田總注意,決定對她進行性別測試。據傳媒報道,結果顯示Semenya的睪酮含量比一般女性高3倍。田總從未評論報道的真確性,但卻在2011年宣布,凡患有雄激素過多症的女性運動員,其睪酮含量不得高於每升10納莫耳,亦即是一般女精英運動員的3倍左右。


時間跳至4年後的2015年。印度女短跑運動員Dutee Chand因為雄激素過多,而且拒絕用人為方法降低睪酮含量,在新例下被禁參賽。Chand不服田總的決定,要求國際體育仲裁院介入。結果仲裁院裁定田總需要在兩年來提供更多理據,證明睪酮含量對運動表現的影響,期間田總需要撤消2011年的規則。受惠於仲裁院的判決,Chand和Semenya獲准參賽,Semenya更加在2016年奧運和2017年世錦賽的800米賽事中摘下金牌。

adblk6


正當看官以為爭議告一段落的時候,田總在上月突然重提限制睪酮的規例。到底田總今次找來甚麼理據,而這個決定又衍生出甚麼問題呢?下期再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