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來凜冬驟至的政治環境下,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就中學文憑試歷史科考題對考評局的譴責,更覺風聲鶴唳—─干預與獻媚之手已伸到教育界。
對於這次風波,首先是太多人還以為讀歷史等於背書,根本不認識歷史科的data-based question形式,所以早在風波爆發之前,已有人把英國歷史學家史景遷批評林則徐銷煙的背景資料上綱上線,認定這種立場不該出現在歷史科,卻沒有看清楚同時有其他資料抱持另一立場—─假如連將正反兩種立場的資料放在考題上都接受不了的話,那麼只能說這個人立場先行、意識形態作祟,絲毫不了解讀歷史的精神。
當然,考題本身也有相當缺陷:摘錄資料過短又僅集中在該時期(1900-45年)的初期,問題橫跨時期又過長,所以只要將時期重新設置好,再把「利多於弊」改成「弊多於利」,很大程度足以避免這場風波。
這次風波中問題最大的肯定是楊潤雄。他在去年底接受內地媒體《上觀新聞》訪問時,已表示教育局要把不好的人「抽出來」;如果認為校長已經不能勝任,可以取消其校長資格;如果教師選用的教材在觀念上有很大問題,可以完全將他辭退。今次事件中,楊潤雄藉譴責考題獻媚還不夠,還要求取消該條題目以顯其忠,完全無視取消試題對學生的影響─—這種趨炎附勢之徒在香港體制內可真不少。
在這個「指鹿為馬」的社會裡,斬人者才有「高尚情操」,在立法會扯跌拖行對手卻得到掌聲。大家熟悉的香港往哪裡去了?香港原有的價值與制度往哪裡去了?今天香港已再沒有讓劣幣驅逐良幣的本錢,不可讓劣幣當道,香港當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