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橋40年前寫的一篇武俠小說,到今天仍為人津津樂道。這是董橋唯一的一篇武俠小說,金庸當年看過後盛讚董橋寫得實在太好了,笑說要收董橋為徒。
這篇當年被政論家徐東濱形容為「前無古人,並且可能後無來者」的奇文,刊登於1983年1月出版的《明報月刊》,標題是《薰香記》,作者署名「編者」。文章刊出後,大家都在猜測究竟作者是誰?有人猜是已封筆的金庸,亦即《明報》和《明報月刊》老闆查良鏞。有人猜是時任《明報月刊》總編輯董橋。有人說,如果是金庸寫的,何解不用真姓名?如果是董橋寫的,但從沒聽說過董橋寫武俠小說。
一時間議論紛紛,眾聲喧嘩之際,徐東濱於1月3日在《星島日報》其專欄「灌茶家言」裡肯定地指出,《薰香記》的作者是董橋!徐東濱自有所本。他說讀到《薰香記》女主角「可香」出場時,「……眼神帶着一絲幽怨,嘴角邊似笑非笑,後頸上一條水紅絲巾將長髮鬆鬆綰了起來,還有幾綹則散在胸前,烏溜溜越發顯得一身靈氣。」這段文字似曾相識,翻查董橋的散文集《另外一種心情》,其中一篇文章《訪舊》找到這一段「她教的是西洋古典文學。那時大概三十幾歲。站在講台上,一股冷艷迫人欲醉。一頭紅黑色的濃髮,有幾綹老掉到臉上,老要用手招一招。那種動作也是冷冷的,淡淡的,有股媚勁。」徐東濱指兩段文字神韻並無二致,除非有人刻意模仿董橋。
董橋沒有公開解謎,直至幾年後他的散文集《這一代的事》出版,他把《薰香記》編入文集,也把徐東濱這篇《評武俠小說「薰香記」》一併載入,從此,《薰香記》這篇「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武俠小說,正式列入董橋文字族譜裡。
《薰香記》最奇妙之處,是它隱藏了一個秘而不宣的hidden agenda,即使董橋在標題之前露了12個字:「不管談判如何,且聽這回分解」,不是智者,無法參透這篇小說的玄機。徐東濱是智者,他給大家點透解謎。1983年7月中英雙方展開首回合香港前途問題談判,拖拖拉拉拖到22個回合(22輪談判)才結束。董橋的《薰香記》於1983年1月發表,他用二千字以武俠小說敍事手法影射香港前途談判。借用徐東濱對小說的解讀:《薰香記》中的談判雙方是「那老大」(影射中共)和「碧眼海魔」(影射英國);所爭執的主要是「薰香爐、寶劍、𤦍玉」(象徵港九新界):而二人皆不甚著意於當年碧眼海魔搶走的那老人的女兒「可香」。在雙方鬥狠炫力之際:「……她(可香)回頭冷冷瞄了兩人一眼,右手衣袖一揚,連劍帶鞘劃過廳堂,插入放置薰香爐的長案上,隨即左手衣袖再揚,腰間珮玉唰的一聲飛向長案,緊緊繫在那名劍的劍鞘之上。薰香爐依舊散出裊裊青烟,廳堂上一片迷濛,可香微微一笑,淡淡的道:『二位自便!』轉身溶入念波堂外的蒼茫暮色之中。此時後院傳來家丁嘶啞的聲音,說道:『是上燈的時候了!』……」各位如要領會《薰香記》更多精彩之處,可自行找書來看,在此不贅。
去年,我把手上的1983年1月號《明報月刊》拿到董先生面前,請他在《薰香記》上簽名鈐印,留個紀念。董先生對他這篇唯一的武俠創作小說,四十年後記憶猶深。他對我說:「小說出來後,查先生(金庸)給我一張字條,上面寫著:『你可以做我徒弟了』。」董先生說時笑容燦爛,我看得出,他很喜歡這篇小說。
在金庸眼中,董橋如果繼續寫武俠小說,必成大器,以董橋美妙文筆,當能另闢蹊徑自立門派。然而董橋不為所動,「武俠小說只此一篇,足夠矣。」董橋知道,金庸寫武俠小說,無人可以超越,但董橋相信自己的散文大有可為。幾十年來,董橋美文一篇接一篇,獎項一個接一個。很多年前,羅孚在文章裡已寫過:讀散文一定要讀董橋。董式散文,獨領風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