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說極權國家/政府最害怕4種職業:記者、律師、藝術家、教師。最近的運動,教育工作者難逃被針對的對象。本月6日,在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內就通過了由建制派議員提出的無約束力議案,要求教育局嚴肅追究發放煽動仇恨言論的教師。
議案結果公布後,有從事藝術教育的戲劇老師便提出很具體的疑問,比如在學校用中國歷史故事呈現話劇劇目,如「周武王伐紂」、「陳勝吳廣揭竿起義」、「國父孫中山的辛亥革命」,要求學生們翻查歷史資料的過程,老師在教學上會否墮入煽動仇恨的法網?
除了話劇,古典芭蕾舞劇和西方歌劇,隨便找來幾個劇目內容都離不開「仇恨」。香港歌劇界不知演過多少次的威爾第《弄臣》,其故事內容不就是關於仇恨的表表者嗎?好,再去問一下沉醉古典芭蕾舞劇的上流社會名媛們,有誰沒看過《吉賽爾》(下圖),整套劇都籠罩在仇恨當中;小朋友無不認識的《睡公主》,芭蕾舞劇版本中的一奸角Carabosse(上圖)也是因仇恨將惡咒落在小公主身上。
大家可以反駁許多西方藝術劇目中的仇恨是建立在互相情感上,卻未涵蓋到社會議題。那麼我必須要在此介紹各位去欣賞及了解一下我國在文革期間由大旗手江青直接主理的8大樣板戲。兩套芭蕾舞劇《白毛女》及《紅色娘子軍》劇情中的仇恨就是反映社會上的霸權向民眾作的欺壓,至於京劇樣板戲《紅燈記》、《沙家滨》是反日內容,而《智取威虎山》就是反國民黨。
以上的音樂及舞蹈劇目,當中許多選段都分別編輯於不同的樂譜中供學員們學習、演奏,甚至比賽。別的不說,來年正是貝多芬250周年紀念,貝多芬曾視拿破崙為偶像,奈何得知拿破崙要稱帝,貝多芬一怒下,把原本獻給拿破崙的第三交響曲在名字上用筆使勁地擦去,這種憎恨要是容不下,那麼我可擔心來年演貝多芬節目的朋友,睇路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