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16-10-06 06:00:00

讀中史為確立國民身份認同﹖

分享:

越來越多香港學生積極關心政治,對中國政權持批判態度,部分同學甚至出現港獨思潮,一些建制派人士將這情況歸咎於未能設立國民教育科,以至中史科得不到適當的重視,未能培育年輕人的愛國情懷。因此,教育局上周四提出修訂初中中史科的課程,作為期一個月的諮詢。

現行的中史科課程已沿用接近20年,教育局作檢討或修訂,是應有之義,不過,修訂建議惹起爭議。首先,為了騰出時間加入文化史部分,濃縮了政治史的治亂興衰內容,特別是大幅刪減「亂」和「衰」的部分,只保留了「玄武門之變」和「文化大革命」兩項。學生學習朝代更替的過程,但卻不明白其衰亡原因,內容固然並不完整,也無助培育學生的理性分析思維,只會令中史科更枯燥乏味。難怪有中史科教師質疑,這種側重教授朝代興盛、「報喜不報憂」的處理,是為了向學生灌輸中國「大一統」的思想。

至於香港史部分,4個課題均以中港關係為切入點,而不是從香港本位出發;內容並不連貫,抗日戰爭後就立即跳到改革開放,中間出現了數十年的真空,不能涵蓋其間的重要事件,如內地難民潮湧港、六七暴動、廉署成立等;另外,課程大綱也沒有列明「六四」(即使教育局周日於網站上載文章「解畫」,仍未能合理地釋除疑慮)。學生根本無法以香港人的角度,完整地了解香港過去百多年的歷史發展。

不少建制派指這類爭議是不愛國愛港之表現。諮詢文件開宗明義說,修訂可以「確立國民身份的認同」,明顯有政治考慮。我一直希望中史成為必修科,也許以往政府不想學生太了解中史是基於政治考慮,現在同樣基於政治考慮,政府要求學生認識官方版的中史。但這樣讀歷史,明顯有誤。既然學生要有批判態度,了解史實對不同人可以產生不同效果,也許一些學生會因而加強國民身份認同,但不能排除有些人越是了解,越是有相反感受,那是否等於中史不合格?真正理想的身份認同,不是盲目愛國,不論是非黑白都唱好,而是秉持批判思維,懂得對國家不善之處提出批評。這才是中史科理應達致的教學效果。

adblk6

教育局訂出的諮詢期只有一個月,大家要留意多給予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