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場有一定的運作規律,當這種規律一旦被打破,投資者便不能掉以輕心。一般而言,債券主要是用來收息,而股票則著重資本增值。到了今天卻怪事連篇,越來越多債券往零息、甚至是負息的方向走,但是由於債券的負息越來越大,居然會出現資本增值;反之不少投資者卻轉向高息股收息。於是變成了用債券來資本增值,股票用來收息的怪現象。
各國央行為了刺激經濟,已經到了藥石亂投,無所不用其極地步。現時的負息年代,根本是犧牲存款戶利益去補貼政府和企業等借貸者!存戶存款在銀行,收到些微利息,根本追不上通脹,存款購買力不斷下降。讀過經濟學入門的都知道,金錢其中一個功用,是能保持購買力,現在根本不是那回事。於傷口上撒鹽的,是居然推出負利率,正是黃台之瓜,何堪再摘。存款或借錢俾人,不但沒利息,還要付出利息?要付息借錢給德國這類表面上沒有風險(是否真沒有風險?)的主權國家債券,還可以理解為停泊資金在流動市場的些少代價;但負利率令資金泛濫,令投資者不顧風險的情況每況愈下,最近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德國消費品企業Henkel AG和法國藥廠Sanofi SA,都推出零利息、售價高過票面值的企業債券,亦即是投資者願意買入一些流動性差,買入價比贖回高的債券!
一言蔽之,是死路一條,然而不要估爆煲時間。打個比喻,木材是一種資產,但亦有其風險。你見到一座堆積如山的柴火越來越高,天氣越來越乾燥,旁邊的吸煙客越來越多,行為愈來愈怪異,你不禁問:為何仍未著火出事?其實不用問,正確做法是及早抽出柴火中屬於你的部分,安全放好,「哪個日子、哪個時辰,你們不會知道。」 隔周三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