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近期強調要走有中國特色的金融發展道路,顯示國家對發展高質量金融的重視。這種取態有別於之前網上的極左理論──金融是虛的,製造業才是實的。這種理論認為,美國放棄製造業,只注重金融發展,並不正確。因為,一旦打起仗來,沒有製造業,何來國力?難道可以憑金融力量去打勝仗?
這種理論一度在內地有市場,因為這樣就可以凸顯中國比美國強,可以滿足一下某部分人的民族虛榮心。現在,國家領導人親自出來主持金融工作會議,以加強黨對金融工作的統一領導。可見金融絕非「一碟小菜」,而是需要集力量認真推動的工作。
不過,要做好金融工作並不容易。如果對金融在經濟發展中所起的作用認識不深,以為金融不及製造業重要,那就很難處理好兩者的關係,弄不好就會對經濟造成破壞。
資本主義社會把金融業視作增值能力最高的行業不是沒有因由的。現代工業一起步就得有資本,有錢才能建廠房,配機器,買原料,請工人,拓市場……。如果靠個人以原始積累的方法去收集資本,過程十分緩慢。最好就是借助他人的閒資,亦即是社會資金與國際資金。
在改革開放前,內地否定市場的存在價值,結果百業不興。改革開放後,中國才放棄配給制,轉為利用市場機制。整體而言,效果是非常好的。只是我們在金融市場方面,仍有點經驗不足,未算掌握得太好。
我們的股票市場,交投量不足,造價偏低,投資者沒法獲得合理回報,自然不肯捧場,但有人卻認為股價上落只是數字遊戲,不影響國力,因為生產不會因為股價而停頓。只要中國的產品的性價比較高,一樣會在國際市場受歡迎。
這說法把問題看得太簡單。股價低,自然PE低,要在市場集資就很吃虧。Tesla PE 80倍,比亞迪卻不足20倍。結果比亞迪如果拿股權作融資的話,成本就會比Tesla貴四倍,等同被逼要賤賣資產。可見美國重視金融業不是沒有道理的。
正正因為美國可以透過利率與匯價掌控全球的金融市場,美國就可以用相對低廉的代價利用全球資源,佔全世界的便宜。其他國家發債多,貨幣系統就會不穩,但美國發了這麼多的債,美元卻一樣這麼強。中國年年進出口都有盈餘,人民幣匯價竟然強不起來。這是否反映我們在調節金融方面仍有提升的空間?
金融問題處理得好不好,影響整個社會的資本使用效率與風險應對能力。金融調節能力低的國家,在整體國力上一定比不上金融調節能力高的國家。金融強國有能力不戰而屈人之兵。而金融能力弱的國家,其製造業亦很容易受到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