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12-06-15 06:00:00

雞蛋仔霸權(上)

分享:

有外國朋友拿著一本「孤單地球」出版的街頭小食(Street Food)指南問我,對雞蛋仔成為香港唯一的代表有何看法。我說對旅客是好事,但對本土非物質文化保存絕對是不幸多於有幸。有幸的當然是人民求生與民間智慧而衍生的行業居然引起國際注意,只要旅客對雞蛋仔的熱情不減,那就應該可以在香港存活多五十年,在保存文化的角度而言,總比保護香港古蹟文物來得容易。美國社會人類學家、哈佛大學的華琛(James Watson)認為,通過食物這個「透鏡」,幾乎可以觀出社會和文化特徵及其變遷的所有方面,在香港,雞蛋仔就是這面鏡。也就由五十年代開始盛行的街頭小販,再由小販為生計而想出的奇謀,令平價熟食變得普及,亦漸漸構成香港獨有的街頭小食文化。

雞蛋仔的起源其實史籍中沒有清楚記載,但據說從前有一雜貨小販,每天都有為數不少的雞蛋破裂甚至破爛,為了不浪費,於是就嘗試加入砂糖、麵粉、淡奶等造成蛋漿,夾在鐵製模板中在炭爐上以炭火烤烘,後來為了美觀,逐步將模具演變成小小的雞蛋形狀,也因此有了雞蛋仔這個名稱。又隨著時代的改變,雞蛋仔傳統由街邊小販用手推車販賣走入食店,當年小販手持兩塊狀似手持球拍的生鐵夾著蛋漿,左右揮舞再放在炭爐上,燒烘而成,雞蛋仔的蛋香十足。而今天的「雞蛋仔」則很少以炭爐燒烘而成,取以代之的是以石油氣爐或電模所來烘製。當然香港人在口味上改變,亦為雞蛋仔留下痕跡,出現如朱古力、椰絲、黑芝麻等口味,更有餐廳以西式製法造成的芥末西班牙火腿雞蛋仔,可惜筆者依然迷戀原味雞蛋仔。

adblk6

筆者始終認為,街頭小食應該在街上由小販販賣才算正宗,上了茶樓酒館就變質了,也許是粗製濫造的後果,或是失卻了街頭小食的風味。由街頭走上高級西餐廳、由單一蛋味到加入西班牙火腿;雞蛋仔充當的這個「透鏡」實在是已盡全力。不過人怕出名豬怕肥,成了名的雞蛋仔卻漸漸成為消滅本土文化的兇手………

非典型港青,主修歷史。曾從事電台節目製作、文化古蹟導賞及自由撰稿等,通過品評新舊本地文化,尋找在香港遺忘了的味道。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