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剛進一步放寬社交距離的限制,令香港本地的服務行業重現生機。誰知那邊廂又傳來消息,說兩周後香港將爆發第六波疫情。
這種說法引起社會有點不安,尤其是從事服務行業的朋友,他們擔心政府會因第六波疫情而再度收緊政策,令剛開始步向復常的生意,又再受到挫折。他們形容自己已是黃台之瓜,何堪再摘。經過兩年多的折騰,他們已資源耗盡,沒有能力再戰第六波了。
群體免疫見效 個案不會急升
我從事的行業,亦算是本地的服務行業,但我並沒有這麼悲觀。我傾向相信,香港不會有第六波疫情;近日的感染個案增加,只能視作第五波疫情在消散過程中的反覆,不應視作第六波疫情的開始。
我之所以會持這樣的觀點,是因為第五波疫情並非因為我們的防疫措施成功而回落,而是因為被感染的人數眾多,逐漸形成了群體免疫效應而回落的。只要病毒沒有出現重大的變異,仍屬於Omicron這種類別,香港的群體免疫效應,仍會繼續存在。
根據一些學者的說法,在三月份香港已有四百萬人受過感染,現在又過多了兩個月,這兩個月裡,香港人的防疫心態已比前鬆懈,加上政府已放寬了社交距離的限制,香港受過病毒感染的人數應不止四百萬。因此,香港的群體免疫效應,應該是比之前強了,而不是比之前弱了。如果今天我們要對抗的病毒仍是Omicron,即是說病毒的進攻力並沒有加強,而我們的抵禦能力卻在加強,那疫情就不可能有第六波。
政府沒必要再收緊社交距離
有學者說,近日有公共屋邨做大型檢測時,發現其陽性比率高達1.3%,是全港人口陽性比率的10倍。我覺得這樣的比較不妥當,因為被檢測的公共屋邨並非隨機抽樣的,而是發現污水系統有病毒,才去強制邨民做檢測的。這個屋邨如果已有一定程度的社區爆發,其陽性比例當然會高過全港人口的陽性比例。
現時,香港既沒有做全民的強制檢測,亦沒有做定區定時的強制檢測,政府公布的新增確診數字,主要源自可報可不報的自我檢測,以及政府按線索所作的有針對性的追蹤。前者提交的數字會偏低,後者的針對性又過強。兩組數字根本不宜混起來一起計算。
我不知道香港那些學術機構所作的大數據推論,其原始數據是否源自政府不太科學的「混算」。如果是的話,那我們對這些學術機構所作的第六波預測亦不必太認真。
政府近日放寬了這麼多的社交限制措施,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機會倍增,出現更多的新增感染是很自然的。再者,政府最近又恢復了對密切接觸者的追蹤,只要政府在這方面做得落力點,新增確診數字就會人為地上升。這根本不宜視作第六波疫情,政府沒有必要為此又再收緊社交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