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15-09-24 06:00:00

「佔中」激情過後更浪漫?

分享:

近日,各媒體紛紛推出佔領行動一周年系列,回顧歷時79天的集體違法佔領,差不多每天都有佔中者的專訪或聲音檔案,有領導佔中的學生自稱情緒抑鬱,靠「學佛」令心境平靜;有人至今仍未能與父母修補關係;有中學生佔後退學,說要追尋理想;亦有為了佔中而辭職但現在失業的青年仍堅稱:「一定不會後悔」,報道字裡行間把當日的佔領美化成激情而浪漫的行動。對佔中者來說,當然受落,但這樣浪漫化、英雄化佔領行為,會否太盲目了?

事實歸事實,一年前的佔中,撕裂社會、影響民生、危及人身安全、一度令香港局部癱瘓、商戶「落閘」,更爆發連場衝突。猶記得每到深夜,筆者就會強烈不安,深恐在黑夜中龍和道和旺角某處又再發生暴力衝擊。今天,社會的拗撬、撕裂仍然沒完沒了。

民意盼理性和平

事實上,社會不是要否定那些真誠爭取民主進步的示威人士,但對於那些散播「違法抗爭」思想的人和那些暴力手法,卻不能視而不見;更要抽出背後操控行動或推波助瀾的政客。

戴耀廷等三子已承認佔中在爭取民主及實現政改是失敗了,敗是敗在失民心,難道他們還未看到真正的民意取向嗎?

市民不支持佔領是因為大家認同和追求的,是和平理性地推進民主、互相尊重的表達自由,而不是違法、激烈、激進甚至乎是侵害人身安全的暴民政治。這個信息是清晰而響亮的。

adblk6

今天,香港人確有需要就佔領行動反思,然而,企圖浪漫化及美化當天種種違法行為與手段,是危險的。為求達到政治目的,採取破壞法治的方式,示威者自行決定守哪些法律、不守哪些法律,選擇性守法,法紀何在呢?只顧實現一已訴求而忽略社會大眾整體利益,這樣是真民主嗎?媒體將一眾違法者浪漫化和英雄化之餘,可有考慮到社會上其他人的想法?至少逾半港人反對佔領,為何他們的聲音就不受傳媒重視?

各走極端行不通

無論站在甚麼立場,佔領一年後的今天,我們看到,躁動過後,政改毫無寸進、原地踏步;社會撕裂、各走極端;守法精神備受挑戰;暴力抗爭被美化為「以武抗暴」,「勇武抗爭」成為常態。佔領行動帶來了慘痛的教訓,亦證明了社會若然繼續走向兩極、步向激進,大家將要承受的衝擊和惡果恐怕比佔中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