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cebook宣布與十多家新聞媒體合作,進行付費訂閱的新功能測試,且不向出版商收取任何費用。他們可能眼見《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等媒體能夠成功建立付費牆,證明有讀者願意付錢看內容。Facebook是以流量為業務中心的平台,自然不想錯失這些流量。
由於互聯網的入口,都被Facebook和Google等科網大企壟斷,互聯網廣告幾乎被瓜分殆盡。媒體作為廣告平台的商業模式,已經大不如前。媒體現在只能依附大平台,成為內容供應者,或者在各大平台的縫隙中,試圖搶佔讀者的一點點眼球,但內容生產者通過廣告模式的變現能力,卻今非昔比。
有些媒體轉型做廣告製作,但媒介創作和商業創作始終不太一樣,除個別媒體外,能夠獵取的廣告專案,也只是以小本製作為主,難成氣候。這還涉及商業和媒介的道德界線問題,而且既然要以廣告製作為生,何不乾脆做廣告公司?
媒體如果不想做廣告公司,又不想成為NGO,便唯有回到初心──為讀者服務,製作讀者願意付錢的內容。《端傳媒》轉為付費媒體後,似乎暫時止了血,並且有能力展開下一段旅程,這證明原創和深入的報道,有一定的市場。
而且很多有識之士,已經厭倦了社交媒體上重立場輕事實,情緒化和同質化的問題,這為針對精英階層的收費媒體創造有利條件。付費後讀者可能更投入,作深入和理性的討論,營造高質社群,媒體的影響力和商業價值未必因流量下跌而減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