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2017-03-21 06:00:00

何必走同一條路?

分享:

曹星如總教練劉志遠在一個訪問中透露,曹星如一家都讀不成書,但曹爸爸卻將寄望全放在星如身上,希望他讀完中五後,投考紀律部隊。但讀了兩年中四的曹星如,自覺要重回小六由低讀起,才有信心能夠中學畢業。最後曹星如中四輟學,曹爸爸同意讓他當起全職教練,並為他的職業拳手生涯揭開序幕,香港才有這個神奇小子。

香港家長的一元化思維很嚴重,總希望孩子讀好書,將來找份好工作,便有安穩的生活。但上天讓我們每個人有不同的DNA,就是要讓我們成為獨一無二的人,為何我們要以一元化思維套用到所有人身上呢? 

如果孩子真的沒有讀書天分,如果他們只對某些學術以外的事情感到興趣,為何不讓他們去追隨心中的熱情呢?作為父母,只要孩子能養活自己,讓他們去追夢,總比硬要他們過安穩但沮喪的人生好。

說不定他們今天的夢想,才是將來安穩人生的通路。運動員、藝術家和音樂家等職業都不會被機械人取代。但某些要受高等教育才能當的專業人士,將來卻有機會被人工智能取代。

我認為讀書對每個人都有正面的影響,但如果將教育等同讀好學校的課程,考試好成績,便未免太狹隘了。我相信如果家長先讓孩子發展強項,慢慢也能帶動讀書這個弱項,小兒當初也是為了想踢英超才學好英文(雖然這個夢想已經被擱置)。

正如劉志遠說,只要能給予年輕人機會,給他們一個目標,他們便會自己找條路走,何必規定他們走哪一條路呢?


廣告人/周二、四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