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說一個行業,與我們一生都結下不解緣的話,大概只有醫護行業,因為我們生老病死都逃不過要和醫護界打交道。隨着年紀漸長,我和這個界別的關係也愈來愈密切,看病和複診最終難免會成為我第二份職業,但看見現在香港醫療爆煲的情況,確是有點心寒。
香港的醫療服務其實相當不錯。我的兩個孩子出生時,都因為不同原因住進了ICU,獲得醫護人員悉心的照顧,最後都平安出院。我看到公立醫院有很多有愛心和同理心的醫護人員,我常希望社會不要用挑錯的角度去審視,多點稱讚那些有心的職員和醫護人員,不然在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下,有心人最後也會灰心。
私人市場的資源好一點,但也捉襟見肘,而且我也見識過不少缺德的醫生。我認為沒有醫者父母心的,就不要當醫生了,很多行業都搵到錢,他們那麼有才華,在任何行業發展也能有富足的生活,何必披上醫生袍呢?醫學院收生也不應只看成績,沒有善心和同理心的,也當不到好醫生。
醫護界也充滿保護主義。從報章訪問得悉,中大腫瘤學系系主任莫樹錦,雖然教了20幾年醫科生,桃李滿門,但卻沒有臨床應診的正式註冊,因為他是從加拿大回流,沒有考專業資格試,所以僅獲醫委會「有限度註冊」,應診時間不得超過總工時的十分之一,真是荒謬。
隨着人口老化,香港的醫療服務已經迫在眉睫,硬件和軟件也不足,如果是為了病人的福祉,應放下這種無謂的保護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