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無聊賴的一天,翻看書房的書櫃,發現一堆封了塵的CD和DVD,當中不少經典猛片和金曲,但是已很久沒有碰過了,為甚麼?因為大家現時聽歌,大部分都是使用Spotify、YouTube Music、MOOV或KKBOX等串流音樂平台。影視娛樂的串流平台就更多元化,例如Netflix、Disney+、Now E、MyTV Super、HBO GO、Prime Video、YouTube等,現時網上平台的影視內容選擇多到普通用戶幾個月也看不完,於是家中的CD和DVD便繼續塵封。
雲端計算概念始於九十年代,不過在二千年才開始正式起步,以往大家或會認為就算沒有雲端服務,也不會對生活造成甚麼影響。但是大家試想想,某些服務如電郵、即時通訊軟件、社交媒體等等,這些平台其實都基建於雲端伺服器,如果有一天沒有雲端服務,我相信大家就會頓時失去聯絡。
以往手機的資料,包括電話簿、日程表、電郵、相片及影片等,都會儲存在手機,再電腦備份,但大家通常多久才備份一次?萬一遺失手機,同時會失去很多資料,所以很多人都習慣將手機資料備份到雲端伺服器,當更換手機時,也可從雲端將已備份的資料回復到新手機,方便簡單。
近年,大家應該發現很多雲端平台都逐漸調整價格,大家除了在社交媒體議論紛紛外,好像沒有甚麼解決方法,就算搬到其他平台,價格分別也不太大。當然雲端伺服器也有其好處,除了不受地理限制,隨時於任何地方都可以取得到資料外,大公司例如Microsoft、Google、Amazon、Apple等,他們的雲端伺服器保安一定較自行架構一個伺服器來得安全,就好像家中的夾萬無法與銀行的夾萬比較一樣。當然如果你將資料儲存在雲端的「夾萬」,就需繳付月費,用戶有否計算每月需支付多少費用於雲端服務?有沒有想過如何減少該方面的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