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做了10個年輕人的訪問,其中一位是一般人口中的「環保L」,她最想做的下一個大project,就是希望以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的方式造衫,跟去年「哥本哈根時裝峰會」的決議一模一樣,原材料是organic及再生物料,可以循環再造,杜絕浪費及將生產過程的污染盡量減到最低。
這真是一個理想國度,但實際上有時真的很難執行。我現在會帶水樽出街,但食茶記也無法不嗌凍飲;不買衫承諾守了一年,今年也破戒了;計劃茹素的念頭一直維持在計劃的階段……
故意失憶
在Moneyish讀到一篇文章,提到消費者自有「應對機制」來處理不道德的勞工行為。據《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發表的一項新研究顯示,消費者得悉他們喜歡的產品原來係「不道德地生產」的時候,會表現出一種故意無知的記憶。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發現,為了「避免面對情感上困難的道德信息」,比如使用童工或不持續發展的做法,人們一係就完全扮失憶,一係就將不道德的方面誤認為是道德的。
研究其中一個實驗要求參與者,記住6個虛擬桌子品牌的屬性,包括木材是來自可持續林場還是瀕危雨林。他們對木材來源的即時回憶接近95%準確,但只要他們分心15至20分鐘之後,只有6成人正確回憶了木材來源。
另一項研究介紹了一位購買童工牛仔褲的虛擬購物者。到第二天問回參與研究的人,為何這人會買童工製造的牛仔褲,一些參與者解釋他忘記了當中牽涉到童工,而另外一部分人則說記得,不過選擇忽視這個事實。
主導是項研究的Rebecca Reczek 說:「當被要求評估虛擬購物者的性格時,參與者對於健忘不會那麼苛刻判斷。遺忘是一種道德上可接受的方式,來處理這種不道德的信息。」
道德特權
文章又提到,要貫徹可持續或道德購物這種生活方式,往往比較昂貴且費時,方便及健忘並不是唯一障礙。一位在倫敦生活的29歲女讀者在Twitter回應文章作者,「毫無疑問,道德購物、素食、節儉是正確的選擇。但某程度上做得到的人也是精英的,當你能堅守及傳播這些價值,也必須牢記自己的特權。如果你能夠過到這種道德正確的生活,意味著你比很多人擁有更多的時間、精力、精神狀態穩定,或者簡單點說,就是有錢。」
另一位在Sacramento居住的作者Jamie Wright則指出,這個問題「不太關於道德,更多關於自覺性。一旦進了道德購物這個rabbit hole,可以是無止境的,作為一個中產階級美國人,可以簡單將問題歸咎在缺乏時間和金錢。但事實是,如果我有時間看《Stranger Things》,我就有時間研究我有興趣購買的產品的來源;如果我能買得起5件由slave labour製成的T恤,我當然可以買得起兩件不是。事實上是:我不願意因為道德購物需要我所作出的犧牲而已。」
這位Jamie真的說中了我心坎裡去,我記得上次我發了瘋要找件《Stranger Things》T恤,最後找到去NME Merch那邊,因為那個print我喜歡得要緊,是Gorillaz的原型,換上Eleven一班主角的頭像,就算郵費仲貴過件tee,也毫不猶豫按了buy,簡直不是善忘,根本就是忽視。Racked的資深編輯Meredith Haggerty在文末就說,「我認為大多數人的美德只是為了他們自己的方便而延伸,人們想要關心這個東西,但實際上我不確定他們會有何行動。最終你會想要買你想買的東西,因為我們是人類這種動物。」So s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