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長大的兒童懂得兩文三語,非常普遍。無論是在家、學校或課外活動,孩子都不時接觸到廣東話以外的語言。作為言語治療師,我必鼓勵家長用他們最熟悉和擅長的語言和孩子溝通。但是香港本身是一個獨特的地方,中英夾雜非常普遍,有時候連自己在說話中加插了英語詞彙都不以為意,例如:「你今日食咗咩lunch ?」「樓下間pizza」,若改用「午餐」或「薄餅」反而有點奇怪。
因此,使用熟悉的語言必須來得流暢自然。我認為間中出現的中英夾雜不太會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反而能令小朋友學會人們溝通的文化。
有些家長渴望子女在幼兒時期掌握英語能力,對於他們的語法、發音都有所要求。一般人都知道中英語法大不同,要講得好,必須通過直接的英語會話才能慢慢掌握。須知廣東話和英語在語音和結構上也有所不同,礙於接觸英語的時間始終比母語廣東話少,孩子未能掌握某些英語發音也不足為奇。例如英語有sh、th、r 發聲,而廣東話是沒有的,部分在西方長大的孩子要到六至八歲才掌握到,何況是一般以廣東話溝通的香港幼童呢?這情況就好像外國人學講九聲的廣東話一樣,由於英語沒有聲調的變化,要他們辨別「需、水、歲、垂、粹、睡」都十分困難。
good與dood 狗變豆
另外,有些英文字發音結構亦較複雜,如SPRing、SCRew、maSKS,由多過一個音節組成的聲母和韻尾,都使學習英語發音難度加倍。
假如發現孩子在學習英語時發音不準,要留意他們在說廣東話時可有類似的情況。例如孩子將good說成dood,亦會把「狗」說成「豆」,可見孩子無論是使用中或英語都把g音講成d音。這些兒童有可能患有語音發展障礙,需要系統的言語治療去改善狀況。
要英文講到「嘞嘞聲」,除了多聽多講,了解其字音結構也略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