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爸媽向我反映,就讀初小的孩子在中文科的閱讀理解表現甚差,不明白問題所在,「明明每個字都會讀,偏偏不理解文章的意思!」這便說明閱讀和理解是兩碼子事。記得中學時期要把古文的「之乎者也」朗讀以至背誦並不難,要理解箇中意義卻是另一個層次的事。
要解讀一篇文章,像剝洋蔥一樣,必須逐層逐層,掌握字、句、段落多個層面,才可達到深層意義的理解。過程是循序漸進,沒有捷徑。
解讀猶如剝洋蔥
首先是認字——閱讀中最基礎的能力。認字代表將符號解碼,孩子要先看到字形,然後聯想到字義。孩子要有分辨近似字形的能力,才能將看到的合理化。例如有次孩子說我飲「奶草」,他只在意讀字,把「茶」誤會為「草」,並未為意「奶草」不是飲料。令事情更複雜的是香港人講囗語,讀和寫的則是書面語。孩子要靈活轉換兩語才能有效閱讀。
其次是理解句子,孩子要懂劃清界線,把詞語和詞語分割,才能解讀串連的字串。例如:「我吃啤梨」和「我吃士多啤梨」講及的都是水果,但字數不同,孩子必須知道士多啤梨是一組詞語而不可分割成「士多」和「啤梨」。
另外,有些字會有多重意義,如:「哥哥拿起筷子」和「哥哥拿不定主意」的「拿」含意就有別。
深層意義難掌握
明白句子之後便要理解較長的篇章,留意句與句之間緊扣的關係。例如:代名詞「他」應當和上一句提及的男子有關,稍一不慎便會造成混淆。此外,透過閱讀上文下理亦有助我們猜想陌生詞語的意思,因此段落的理解也很重要。
閱讀中最艱深的是探究深層意義。文中字句可能全無提及,但讀者能從反覆思考而參透出來。例如「龜兔賽跑」便是教曉我們驕兵必敗的經典故事了。
要加強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認字只是第一關,句子或段落理解做不到,孩子只會跟Siri一樣,是一部解碼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