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2023-11-15 09:00:00

《進擊的巨人》結局:夷平城市 天崩地裂 見證抗爭進程的絕望與希望

分享:

《進擊的巨人》上星期終於推出最終回《進擊的巨人 The Final Season 完結篇》,歷經十年的動畫連載正式落幕。還記得十年前香港有個年輕人政治團體,有位召集人大推這套動畫推到上本地報章頭版,讓巨人首登A1。十年過去,艾倫以滅己滅眾生的方式成全抗爭,而現實中的香港,該政治團體早已解散、召集人不見天日,就連報章都已被取締。

不知有多少人最初被這本刊登在《別冊少年Magazine》的漫畫欺騙,以為是見慣見熟的王道少年漫畫,男主角艾倫將一步步把圍牆外的巨人打低,然後世界從此得以和平。但當讀者一直閱讀下去時,方發現「件事並唔係咁」,作為擁有艾爾迪亞人血統、尤米爾子民、惡魔後裔的艾倫擁有變成巨人基因,而當他成功突圍走到圍牆外的國家時,艾倫跟調查團隊方發現自己認知的歷史被嚴重扭曲,城牆外不單還有其他國家,而且最大威脅並非巨人,而是四方八面視自己為惡魔的敵對國家:因為數百年前正是艾爾迪亞祖先以巨人作為戰爭機器、剷除並吞拼其他國家國土……這時艾倫對巨人的憎惡被懸浮在一個思考迷失的漩渦之中:他自己所變身的巨人,才是世人所最恐懼的,而這份恐懼將化為「他人即地獄」無遠弗屆的巨大仇恨,所有人恨不得將艾倫以至他整個民族清洗滅絕。

《進擊的巨人 The Final Season 完結篇》上星期終於推出,歷經十年的動畫連載終於落幕。

《進擊的巨人 The Final Season 完結篇》上星期終於推出,歷經十年的動畫連載終於落幕。

得悉真相後的艾倫、調查兵團以至整個圍牆內的人民——一群為世界帶來絕望跟恐慌的種族——到底該如何自處?這正是作者諫山創希望藉作創作《巨人》跟讀者分享以至討論的中心思想。從第一話艾倫自己不甘被圍牆阻撓自己的好奇心跟慾望——希望成為調查兵團逃出圍城——這是艾倫對自由的追求;直到巨人入侵時親眼看著母親被吃掉,艾倫想出走的想法跟希望殺掉所有巨人的復仇心重疊起來,成為了不斷堅持努力抗爭敵人的主要動力;直到他了解歷史真相,自己民族才是散佈恐懼的根源,外國對自己民族的針對情緒一直存在,艾倫對於「追尋自由及伺機復仇」的心卻更顯堅定,即使在一個能預見未來(結局)的契機下依然不曾動搖,甚至在構思執行的方法上走上極端:要爭取自由,就要將阻撓跟約束個人自由的所有障礙通通消弭。

《進擊的巨人》具有現實主義風格,貼近嚴肅文學水平。

《進擊的巨人》具有現實主義風格,貼近嚴肅文學水平。

艾倫的哥哥薛克曾構思出一個人畜無害、讓後世免於巨人威脅的方法:就像立法會議員提議如何解決本地野豬問題時提到的解決方法一樣——安樂死計劃,這種人畜無害的方案能夠在不殺一人的情況下讓全球人類解除巨人帶來的恐懼危機。但艾倫不接受這一套,甚至認為這是荒謬兒戲:為甚麼別人對我不仁不義,我還要閹割自身來消極地解決問題?這時候諫山創為大家重提故事最初、艾倫人格的定立:當米卡莎在家中不幸遇上悍匪殺掉父母、略奪其財產時,艾倫以同樣兇殘的手法伏擊敵人,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在很多年之後,艾倫在經歷了父母跟身邊所有戰友不斷犧牲的情況下得出一個結論亦是最終解決方法:將自身民族以外所有人民趕盡殺絕,便能保障我國民族的絕對安全。因此在過了全34卷單行本之後,艾倫回到最單純的、本能式的初衷:將追尋自由及伺機復仇一體化、將兩者無縫而有力地連結起來:他解放牆內被困百年的巨人軍團,然後將艾爾迪亞國以外所有國夷為平地,不管大人還是小孩、軍人還是百姓、高官還是基層,有錢人還是窮人,在艾倫發動的「地鳴」下無差別地通通踐壓踩扁。

《進擊的巨人》的抗爭最後即使成功,過程中帶來的悲慟跟無力感卻恆久伴隨。

《進擊的巨人》的抗爭最後即使成功,過程中帶來的悲慟跟無力感卻恆久伴隨。

一邊追尋自由 同時伺機復仇

即使最後這個由艾倫親自構思的人類滅絕計劃其實另有目的——希望隊友親手殺死自己藉此得到世人認同,因為有這群調查軍團站在「味方的正義」對抗惡魔拯救世界,世人從此不再視艾爾迪亞人為恐懼源頭——不過艾倫操控的巨人軍團消滅了地球八成以上人類卻是不爭的事實。這種獨裁者式大屠殺在真實歷史上屢見不鮮,當然我們從來沒有相信過這種做法是在追尋自由又或行使正義,不分男女老幼進行清洗滅絕是絕不可能理解兼寬恕。艾倫在尾段說出了一句很難理解但又異常血淋淋的真理:「我成為了自由的奴隸。」為自己、自身民族以至世間一切物種追求自由,他被逼進行了自己過往從來無想像過的萬惡,同時要被本來的同儕誤會、不明所以、鬧得狗血淋頭。這種世界無人明白自己感受的孤獨和悲愴,令艾倫這個從頭到尾都跟沒有半點主角光環的主角,增添了一份反英雄的悲劇人物況味。

adblk6
當掀開歷史的真相時,艾倫跟調查兵團發現原來自己的民族才是令世界墮人恐怖漩渦的始作俑者。

當掀開歷史的真相時,艾倫跟調查兵團發現原來自己的民族才是令世界墮人恐怖漩渦的始作俑者。

相比一些刻意販賣熱血、友情、根性這些王道少年漫畫,《巨人》無論在世界觀、主題、人性探討等範疇,提出了眾多有關人生意義、政治立場的拷問,都帶有古典文學的特性,特別貼近祟尚現實主義的俄國嚴肅文學,像屠格涅夫《獵人筆記》、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復活》、契訶夫《農民》等,體現出嚴肅文學四大主要特徵:一.強調角色的內心世界;二.喜歡拷問角色靈魂;三.經常持有跟自然對抗的勇武精神;四,嬉笑怒罵聲此起彼落。唯有在獨裁的鐵幕國家,只有苦中作樂才能為自己跟同路人的身心靈取得片刻慰藉。

adblk7
艾倫讓讀者認清抗爭中最重要的不是初心不是動機不是策略也不是天時地利人和,而是選擇,一份作決定的勇氣。

艾倫讓讀者認清抗爭中最重要的不是初心不是動機不是策略也不是天時地利人和,而是選擇,一份作決定的勇氣。

後記:作決定的勇氣 「地鳴」絕後現𥌓

你可能對艾倫這種一邊追尋自由同時伺機復仇覺得很自私、很殘暴、很違反人倫、很無道德、很可怕,但它卻成為了近十年間(動畫連載至今剛好十年)日本動漫中最深入地描寫抗爭進程的作品。艾倫讓讀者認清抗爭中最重要的不是初心不是動機不是策略也不是天時地利人和,而是選擇,一份作決定的勇氣。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曾經在二戰時跟一位希望走上前線的學生說:「你是自由的,儘管去選擇吧,你可以小心翼翼考慮各種道德及實況,但你不做選擇都是選擇,由你決定。」交出心臟等於勇敢作決定,哪管決定帶來無限惡果。「地鳴」一如漢樂府《上邪》中形容:「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進擊的巨人》的抗爭,與君絕後才現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