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熱門劇集《Emily in Paris》第四季Part 1剛剛上架,其實套劇靚人靚衫加上情情塔塔,基本已有收視保證。但眼見不少外媒吹墟今季正在徹底改變電視劇跟品牌整合格局,聲稱有可能重塑奢侈品行銷的未來,難免嘀咕一聲:係咪吹大咗啲呀。
在傳統廣告逐漸失去效力的時代,奢侈品牌正尋求創新方式接觸目標受眾,根據尼爾森2023年的報告,86%的觀眾跳過電視廣告,47%的網民使用線上廣告攔截器。
而《艾蜜莉在巴黎》第四季頭4集現正向全球逾5,800萬個家庭的觀眾首播,融合敘事和植入式廣告,即係品牌與劇情推展有關,感覺好像有機一點,而不是硬生生的植入式廣告。例子有Boucheron,這家成立於1858年的法國珠寶商,無縫融入了關鍵的活動場景,品牌的社群媒體帳號出現在螢幕上,產業分析師預測此舉將顯著增加其粉絲數量,目前Instagram上的粉絲數量為877,000人。
另一個品牌主角是法國成衣品牌Ami Paris,透過一次虛構劇情的法國網球公開賽,品牌成為賽事主要贊助,現實中Ami也的確與運動結緣,最近就和Puma聯乘。
劇中比較有趣的是奢華水晶製造商Baccarat的整合,劇集中出現名為「Heartbreak」的虛構香水,事實上,該「香水」可以在Baccarat的網站上買到,但實際上是水晶擺設。這種虛構與現實的重疊,也代表跨媒體行銷策略的新方向。
劇集也涉及蓬勃發展的奢侈品轉售市場,根據波士頓顧問集團估計,到2026年,全球奢侈品轉售市場規模將達到510億美元。因此法國奢侈品轉售平台Vestiaire Collective(VC)今季也出場了,其實以Emily來到巴黎工作了四季,今季VC才出場可算有點遲,畢竟講到二手名牌轉售,美國有好多如The Real Real、Rebag等,法國代表就首推VC。不過劇中Mindy放的一件高級訂製連身裙,賣到三千多歐元。就咁睇三千歐元好似好多,但呢件係高訂喎,動不動港幣幾十萬至過百萬計,這裡只是三千歐元,都幾不可思議。
今季與奢侈品牌crossover的方式多了點變化,的確盡力將品牌敘事無縫融入其故事情節,但是否真如某些外媒所說,很有可能為數位時代的內容創作和行銷樹立新標準?個人來說相當存疑,且看第四季Part 2於9月播埋塵埃落定再蓋棺定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