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通擠塞與車輛數目是不同概念。(資料圖片)
多得特朗普在政壇搞個天翻地覆,Natural Stupidity這個關建字在美國輿論界流行起來:All this time we’ve been worried that the next war would be caused b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urns out the real danger is natural stupidity。是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未來對人類構成的威脅,未必及得上天然智障(Natural Stupidity)一直為世界帶來的災難。作為一個冇權處理外交事務的城市,本地的天然智障不容易挑起世界大戰。拒絕以人工智能甚至天然智能去處理交通問題,天然智障卻一次又一次造成香港大塞車。
陳帆局長一句「讓軀體和靈魂可以出去遊走一下」去解釋年輕人買樓不成反養車,惹來老友周顯狠批政策只控制汽車數目增長而不加建道路,是「不要臉」的做法。
香港經濟學界不時要靠周顯這位象牙塔外的大師提醒甚麼是基本供求,實在令人尷尬。除基本供求,他還指出多建道路將吸引更多人買車故無補於舒緩塞車之說的荒謬:「縱使塞車時間不變,但令更多人可開車,也是為市民增長福祉。」這亦是我在芝大研究院一年級時從天才Kevin Murphy學到的「常識」,周顯無師自通的經濟學天分是抵讚的。
我今天要補充的首先是另一個老調重彈的常識,塞車在香港不是每分每秒每條路都在發生的事,而登記車輛數目與塞車時路面車輛數目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讓我再說一次,根據2015年交諮會發表的《香港道路交通擠塞研究報告》,當香港車輛總數量升至超過60萬架後,車輛數量與行車速度根本沒有明顯統計關係。怎麼可能呢?一架車也沒有,當然不會塞車。但車輛登記數字再上升,只要新登記車輛佔用道路的時間都是非繁忙時段,它們是不會令塞車問題嚴重惡化的。換句話,政策令車輛登記數字增長放緩甚至減少,對改善塞車問題亦不會有太大幫助。這裏要考考大家,假如減少汽車數目,鼓勵司機增加道路使用導致塞車時間不變,市民的福祉會有增長嗎?
入正題了。再考考大家,交通意外會導致塞車嗎?你的答案是「會」的話,代表你明白路面車輛數目與塞車時間的關係也不是必然的。1架停在路中心的車,相比10架正常速度行駛的車,當然是前者對交通的影響較大。同樣道理,體積大、起步慢、要埋站、需找續的車,亦會對交通造成較大影響。過去10年,除登記私家車數目有增長,自由行興旺時,大型旅遊巴使用亦有增長,起基建大興土木起樓增加房屋供應時,大型泥頭車的使用亦有增長。與塞車問題有關的交通政策怎樣回應呢?打擊毋須現金交易的Uber,變相迫使乘客改搭的士,落車要慢慢等找錢。向起步快的電動車徵收首次登記稅,間接鼓勵司機轉買汽油車,起步時要慢慢等轉波。都只是天然智能也想得出來的基本邏輯吧?今時今日,不少地方已在交通燈系統引入人工智能,減少塞車時間,遇上塞車,陳局長叫你體諒吓。碰到天然智障的交通政策,我們還要體諒多幾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