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到了武漢幾天,見證了內地無現金經濟的運作。從街邊小販到超市,首選付款方式是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但前者明顯流行得多。

內地使用電子支付十分普遍。(資料圖片)
無現金去到一個境界,當音樂表演售票處只收現金,有人發覺身無分文要用支付寶來問途人借錢,當政府經營的停車場未能與時並進接受電子支付,司機們慌忙找散紙造成長長一條車龍。朋友告訴我,過去幾年他口袋裡一點現金也沒有,日常生活全無問題。
朋友徐家健話電子錢包在內地興起皆因假錢嚴重以及舊錢污穢,有道理。當我這個甚麼寶也沒有的遊客買書,找回一張看似文物的十元鈔票的時候,內心的確經過幾秒鐘掙扎,想像一下這張銀紙複雜的過去,最終鼓起勇氣觸碰這張有點潮濕的銀紙,心中不禁打了一個冷震。香港現金仍然流行,多少同假錢不多、舊銀紙沒有那麼噁心有關。
電子支付大大減低交易費用,一部電話掃一掃就交易完成(雖然我覺得不夠八達通快),而且銀碼真實無誤。央行省略了印刷鑄造貨幣的成本,連儲藏、回收貨幣的支出都慳了。至於個人代價,除了逃稅難度大增,朋友就同我講日常生活所有資訊被幾間公司掌控十分《1984》,消費行為個人喜好都變成分析數據,但大部人理得你,因為電子支付真方便又多優惠,更可申請類似信用卡的借貸功能。
這些電子支付平台成了銀行和消費者之間的橋樑,金額不多而頻繁的交易原本是繞過了央行等金融監管部門。涉及資金流動以及借貸,央行當然不會置之不理,於是成立了一個中央集權的「網聯清算有限公司」,規定所有平台在上月底前加入,大小交易都逃不過政府監察,大數據加起來成為特大數據。這些數據肯定比官方GDP之類的統計數字更能反映經濟實況,但正是因為數據更可靠,相信不是普通人可以看得到。
內地電子支付去到無所不在的程度,貨幣政策會多了一個聽來好瘋狂的玩法。當利率接近零的時候,會出現所謂流動性陷阱,貨幣供應增加人民只會持有更多現金。若遇上如此情況,央行可以聯同幾大電子支付平台,宣布每一人民幣存款兌電子人民幣將以一對一開始每年遞減,明年一人民幣兌電子人民幣會少1%,後年再少1%,如此類推,直至另行通告為止。這個做法模仿負利率,純粹是理論推測,有幾多刺激消費效果要試過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