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2011-05-12 06:00:00

大行報告與你

分享:

某大行近幾年的分析報告,很多令人反感。由某隻股份目標價破百,到恒指預測,樓價升幅目標,從來疑點重重。最近大行轉軚,而且是夾硬轉軚,不再堅持樓市大升說法之餘,更數出個別樓市的風險,並建議輕微減持地產股。

值得一提,而且令人敬佩的是,大行最少學會劃清界線,說地產股大幅折讓的賣點,可能是之前分析員過於樂觀的預測。以好一句「過於樂觀預測」,打倒昨日的我,亦暗地裡有體面地認錯,為自己設置下台階,證明大行仍然具備最終底線,有自我監察的本能。係覺悟又好、係明哲保身也好,但願事件不再重演。

我了解分析員的難處,他們作為sell side,報告不但要有賣點,而且要有震撼力,有時更要語不驚人死不休,務求要成為全城主題熱話,自然可能會滲入個人想像力或主觀意願在其中。

再者,跟一間上市公司,亦希望與公司管理層打好關係,以便日後方便套料,但若果為達此目的,每每造成分析員筆下留情,不敢得罪上市公司。分析員與上市公司的關係,有時可以成為雙面刃。

時代進步,現今散戶已經太容易接觸大行報告。更多時是一份報告被財經報刊、電子媒體甚至財經網站加以消化後把重點節錄,評級與目標價明碼實價。

adblk6

過去不少資本大戶在各大投行開戶,研究報告順理成章成為專享服務,昔日互聯網未有如此發達前,資訊流通較慢,股價有異動才找原因,背後又多半源自大行報告發威,許多出自星級分析員手筆的實物報告亦分量十足,內容充實之餘,少有譁眾取寵,因為每份厚度有番咁上下,在辦公室儲起一幢幢報告,雖有欠環保,卻場面壯觀,且隨時手到拿來,部分極具珍藏價值,這是我的個人印象與感覺。

事實上,最近清理舊居雜物時,書櫃內原來有不少97年亞洲金融風暴前後,港股紅籌大時代的報告,當時做buy side,打正旗號作為機構投資者,大把Prime Brokers隨時候命攞生意,提供研究報告多寡,反映其服務水平,曾幾何時,大客才可以獲取此等服務,今天的大行報告,已落入尋常百姓家,普及是好事,因為能為市場帶來更全面、更立體的分析。

adblk7

但前車可鑑,太迷信大行報告,反而可能更累事,特別是太追隨報告內最當眼的股份目標價。投資屬個人決定,個人出於對某股份喜好,宜先行自我分析,然後再看過大行報告,會有助進一步提升思考,加以證明或質疑自己的決定,這是最好的投資前部署。僅單靠大行建議買貨,與單憑打開報紙跟推介入市,經驗告之,贏三隻通常會輸回一隻,成功率絕非百分百,尤其是當某些投行的行為比普通人想像無良,前面出完報告叫買,後面幫上市公司配股,例子也隨時手到拿來。

adblk8

逢周二、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