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土研究社利用金管局研究報告反駁梁錦松觀點。 (資料圖片)
同學們,請將以下英文句子譯成中文:
“In the post-global financial crisis episode, housing supply continued to be a key driver of housing price changes, while the contribution of mortgage rate was comparatively large and persistent.”
也許是句子結構用字簡單,經常笑料百出的Google Translate今次竟然譯得不錯:
「在全球金融危機後,住房供應仍然是房價變化的主要推動因素,而抵押貸款利率的貢獻相對較大且持續。」
何解星期五晨早流流講英文趕客?
話說前高官梁錦松在某訪問中指香港樓價高主要是「供求問題」,辣招和空置稅都是「將問題簡單化」,認為政府始終要多多搵地。梁錦松講的好大路冇乜特別,特別在本土研究社利用金管局2017年一份研究報告提出反駁,指梁錦松的觀點跟金管局的研究結果有衝突。
剛才那句英文正是來自該份報告,本土研究社翻譯為「雖然房屋供應繼續是樓價上升因素之一,同時間,按揭利息的影響明顯而持續」,key driver低調地變成「因素之一」,為的就是證明梁錦松錯。金管局「被提出 」供應不是影響樓價的主要因素,好無辜。
有心無意誤譯是小事,誤解學術研究才是大事。金管局這份研究利用計量經濟學方法,拆解房屋供應、房屋需求、按揭利率、銀行貸款、市場情緒五個因素在1996年到2016年期間對樓價的短期(short run)影響。研究發現銀行貸款和房屋供應影響最大,分別解釋了19%和13%的樓價變化,其餘三個因素影響較微,各佔9%左右。
研究目的在證實,以幾年之間的短期效果來說,銀行貸款這些傳統供求以外的因素對樓價也有影響,金管局作為監管部門或要密切留意。報告提到,長期(long run)來說樓價還是由房屋需求、房屋供應、利率等基本因素決定。金管局2008年有另一份研究報告,研究的正是影響樓價的長期因素,當中就包括梁錦松口中的「供求問題」。
在金管局眼中,房屋供應在短期和長期都是影響樓價的主要因素,不只是「因素之一」,跟本土研究社的解讀頗有出入。
大家不要誤會,我不是完全同意金管局的研究(這類涉及時間序列的計量分析,爭議之處頗多),我只是不忍見同行的研究被扭曲「擺上枱」而已。
講到最後,所謂土地大辯論其實都是一個供求問題:本土研究社有關梁錦松和金管局的貼文大受歡迎,以like數和轉發次數計絕對是成功宣傳,唔誠實扮好誠實的言論明顯有供有求,情緒和斷估仍是整個討論的key dr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