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權政策(Affirmative Action)自推行以來,便在美國引發持續的辯論。作為一種為弱勢少數群體在高等教育和就業領域提供優待的政策,其出發點無疑是善意的。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平權政策在提升勞動市場的公平性方面,實際效果可能比想像中要有限。
根據研究,雖然平權政策確實提升了一些少數族裔在頂尖大學的入學率,但由於「適配性」(match quality)的問題,一些獲得優惠錄取的學生可能在高競爭環境中表現欠佳,導致畢業率下降甚至改選收入較低的專業。例如,一些拉丁裔女性因進入高選擇性的學校後無法跟上課業進度,從而影響了她們的學業和就業結果。
更值得注意的是,該研究通過分析數據,發現平權政策的取消對整體勞動市場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以美國4個州(德州、加州、華盛頓州、佛州)的實證結果為例,雖然某些族群的教育成就有所改變,但對大多數人的收入或就業率並未產生顯著的影響。例如,黑人男性的收入甚至在某些情況下略有提高,這與他們在更匹配的學校完成更適合的專業學習有關。然而,黑人和拉丁裔女性的情況則相對不樂觀,她們的收入在平權政策被取消後普遍有所下降,尤其是拉丁裔女性,其就業率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換言之,平權政策的初衷雖好,但其實際效果可能事與願違,甚至可能對被優待的少數族裔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反效果。
到底「平等」的定義是甚麼?是透過政策補償過去的差距,還是提供更廣泛的基礎教育支持,幫助更多人真正提高自身競爭力?或許,未來的政策應該更多關注教育資源的均等化,從源頭上改變少數族裔面臨的挑戰,而非單純地以優惠方式試圖彌補結果的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