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委會曾認為投標制度行之有效。(資料圖片)
高斯曾說過對競爭法感到疲倦,因為如果企業定價高便是壟斷,太低就是以本傷人(Predatory Pricing)。不變呢?那就一定是合謀壟斷。無論如何總會有辦法令你墮入法網。這不是說以上的反競爭行為從沒有發生過,只是執法者或學者專家要證明有關行為不能只看表面。
工黨最近調查發現,房署直接管理屋邨外判清潔商交替中標情況嚴重(即表面上清潔合約到期後,轉換了外判商,但實際上是由同一集團內的關聯公司互相易手)。其中該政黨稱之為「三大家族」,所持有的7間外判商,在過去兩年間包攬3.6億元清潔服務合約,佔市場七成之多。
「三大家族」有沒有圍標?表面上,交替中標的確十分有嫌疑。不過,理論上,即使在競爭之下交替中標的情況亦有可能出現。
早前房委會投標小組主席張達棠回應事件時表示,現時投標制度行之有效,並不存在重大漏洞,「睇唔到有左手交右手呢個情況」。張達棠更透露,翻查過去房署外判清潔合約招標紀錄,絕大部分合約都有超過10間承辦商參與投標,競爭激烈,圍標機會很小。
在法律上如何才算是「左手交右手」張達棠主席應該知道得比我多。不過,多承建商參與投標,是否就代表沒有圍標?
表面上,競爭程度與參與投標的承建商數目應該成一定正比。不過,過往不少案例都發現幾間承建商可以互相秘密協議,內定中標者,再一起以高價投標(亦即所謂的陪標),以營造競爭激烈的盛況。
我早前分析過傳真社有關屋苑大維修投標數據,發現在2012年底政府推行強制驗樓以後屋苑大維修的中標價大幅上升。但即使在強制驗樓實施後,每單大維修都維持平均有10間或8間承建商參與投標。
回到主題,到底房署外判清潔有沒有圍標?沒有數據在手,我其實沒有答案。但如果你是工黨、競委會甚或至是對此問題有興趣的朋友,一個方向是將這批房署管理的清潔外判中標價,與其他沒有圍標嫌疑的投標(例如是私人市場內的清潔外判)相比較,看看前者是否比後者不合理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