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商銀行是銀監會成立以來,首家被接管的商業銀行。(資料圖片)
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於上月底公布,包商銀行出現嚴重信用風險,為保護存款人和其他客戶,決定對包商銀行實行接管,期限一年。包商銀行是銀監會成立以來首家被接管的商業銀行,有傳聞指其欠款接近700億元(人民幣,下同)。半個月後,人行出招支持中小型銀行,增加再貼現額度2,000億元、常備借貸便利額度1,000億元,保持中小型銀行流動性充足。
先看看背景資料。自從2008金融危機以來,內地影子銀行發展迅速,理由當然是監管機構上有政策愈管得嚴,銀行體系下有對策在重重規矩之中尋找生存空間。例如可轉讓定期存單(Negotiable Certificate of Deposit,簡稱NCD)和無保證的財富管理商品(Wealth Management Product,簡稱 ),便是影子銀行的兩大工具。
NCD是官方容許的銀行同業借貸工具,大概就等如定期存款,到期後就可以跟借方提取本金和利息。WMP是則是由銀行接納的高利率存款,性質相似,但對象主要是一般投資者。中小型銀行為求生存(其吸引存款的能力遠遠比不上傳統四大銀行)和符合變化多端的監管要求,加上政府監管往往追不上投資產品的日新月異,於是大量發行和互相購買這類產品,增加流動性之餘亦賺取到回報,令借貸關係複雜無比。據估計,NCD的規模超過10萬億元,WMP就更大幾倍,加起來絕對是天文數字。
包商銀行的死因之一,正是持有不少這類高風險資產。監管機構既想打擊影子銀行的增長,又怕中小型銀行乾塘引發連鎖效應,於是推出放水政策支持。
這兩單新聞在香港未有引起太大注意,更引起轟動的反而是東亞銀行(023)發的盈警通告:「該可能出現的溢利下降可歸因於4項面值總值約為62億港元的中國內地早年批出的貸款資產預期會因市場環境惡化而出現信貸級別下調,惡化的市場環境已對中國內地非一線城市商業地產界別產生影響。有關信貸級別下調將導致約25億港元至30億港元之間的重大稅後減值損失。」消息一出,股價立即大跌。
中港融合環環相扣,到底香港的金融體系跟內地龐大的影子銀行有幾大關係?東亞是個別例子還是預示著更普遍的現象?不是想預言甚麼乜爆物爆,畢竟中央政府擅長以接管之類的方法「平息」內部債務問題,但當有中國特色的金融風險殺到香港的話,就要靠投資者自己醒目避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