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新冠肺炎疫情剛在美國爆發時,美國國會在討論時任總統特朗普總值1.8萬億美元刺激經濟措施,《紐約時報》當時報道有關新聞最初標題是「民主派力阻1.8萬億的刺激經濟方案」(Democrats Block Action on $1.8 Trillion Stimulus),後來改為「民主派力阻刺激經濟方案,希望保障勞工階層」(Democrats Block Action on Stimulus Plan, Seeking Worker Protections),再後來標題大改為「兩黨分歧阻礙經濟方案的通過」(Partisan Divide Threatens Deal on Rescue Plan)。當看到一直自詡為客觀中立的《紐約時報》的新聞標題,由最初看似是民主黨搞局阻撓通過方案,到最後歸咎兩黨分歧相對「中立」時,時任總統特朗普立刻大發雷霆在Twitter上連發多條Tweet:「The New York Times changed headlines 3 times in order to satisfy the Radical Left,」「very unfair,」「Fake & Corrupt News,」「very dangerous for our Country!」 「Fake News,」「ALL THE NEWS THAT’S NOT FIT TO PRINT.」。
最後一條Tweet其實是「二創」《紐時》的一句口號: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 Print,其大意是該報會不畏強權中立和客觀地報道所有新聞。特朗普的意思當然是指《紐約時報》不斷改標題與這句口號的中旨相違背,暗示(或明示)這樣的「標題黨」手法其實毫不客觀。
到底《紐時》(或其他報紙)改標題是時有發生還只是個別事件?這樣的「標題黨」手法對傳媒業又有甚麼影響?我和一位同事早前收集去年中4個月《紐時》曾登上其網站首頁文章,及這些文章在網頁上曾出現過的所有標題,發現更改標題並不是個別事件,差不多20%報道或文章曾改過標題!當然,有些新聞標題更改是要反映當時該段新聞最新發展(如選舉結果)。但發現這只是14%報道或文章,《紐時》對其餘6%似乎進行所謂A/B Testing:即在短時間內向不同讀者顯示不同標題(標題A和標題B),然後編輯再按數據選擇「成績」較佳標題。
明顯地,A/B test是希望利用數據將「標題黨」科學化。到底這種科學化標題黨對《紐時》有何影響?我們初步結果發現當新聞或文章進行A/B test後在Twitter上的分享確有增加,反映「標題黨」可以谷起文章收視。但在Twitter上分享這新聞的人卻並沒有因而更偏激(無論是偏向民主黨還是共和黨)。這或反映《紐時》作為一間私人企業仍是以盈利為首要目的(假設收視與收入成正比),是否需要滿足「the Radical Left」可能只是次要甚至並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