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雜誌起家,及後在網上累積知名度,憑藉人氣和創意轉型至廣告服務,最近還把生意申請上市,林日曦、阿Bu和陳強3位年輕人的故事,正正就是港人經常講的獅子山下傳奇。但奇怪的是,毛記葵涌有限公司(下稱「毛記」)的上市報道一出,網上負評如潮,還有不少網民化身成專家,質疑他們志在吸水和賣殼,但理據甚為薄弱,說穿了其實是葡萄作祟,酸味甚濃。
曾有人質疑其創意只是執人口水尾的二次創作,此課題當然值得探討,但他們的作品廣為接受是事實,證明大有市場。如近期鄭秀文做主角的《姨婆(大壽)掉眼淚》,故事簡單又有趣,將舊曲配以搞笑新詞,擺明是Hard sell銀行服務,但又不落俗套,單是網上觀看次數已達113萬。又如早前與黃子華合作的銀行廣告,網上觀看次數更逾340萬,試問本土有那個網媒能有此佳績?
毛記申請上市,除了盈利能力外,投資者最關心莫於收入來源。翻看上市申請文件,發覺毛記已由純雜誌出版快速成功轉型為廣告創作,而且轉身快速。如2015年逾99%的收入來自印刷媒體業務,2016年設立數碼媒體業務,向客戶提供一站式廣告解決方案,其收入佔比達51.8%,2017年更進一步升至78.2%。至於盈利能力,2015年的整體毛利率有63.2%。隨著享有較高毛利率的數碼媒體業務急速發展,2016年的整體毛利率升至66.3%,2017年稍為回落至61.2%。
由於找不到類似的上市公司,因此不能斷定毛利率是高是低。不過,若看看大台電視廣播(511),2015年和2016年的毛利率分別是45.36%和54.9%。另外,從事戶外廣告的雅仕維(1993),同期毛利率分別只有20.6%和19.8%。又例如於內地從事廣告的思美傳媒(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編號2712),2016年電視廣告和內容營銷的毛利率分別是10.9%和11.5%。
毛記的盈利能力那麼高,究竟其業務模式是甚麼?不少人認為是廣告創作和傳播,瓜瓜卻認為更像免費電視台或電台,最大分別是播放渠道主力在互聯網。以毛記電視為例,他們不斷製作各式各樣以娛樂為主的內容,當中包括視頻、文章和節目,透過臉書、網站和手機應用程式發放以吸引觀眾。當觀眾群累積至一定數量,就能吸引品牌和廣告代理商落廣告。由於廣告創作、製作和發放均是一條龍,還像電視台般擁有自己的藝人,難怪毛記像電視廣播般享有高毛利率,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
綜合而言,毛記為本土網媒起示範作用,與其妒忌別人成功,倒不如認真研究他們的業務模式。不過,毛記的發展有一定隱憂,如其中一項優勢是人少公司細,彈性較高轉身夠快。上市後規模變大,行政工作勢必倍增,3位創辦人能否兼顧,或者可否找到合適的人才來執行,相信是一個不小的考驗。另外,毛記的政治取態也是挑戰,雖然目前定位與時下不少青年接近,但想造大業務就不可能只側重年輕一代這個Niche market,若改變定位,處理得不好可能引發反效果,隨時得不償失。
題外話,商業電台是孕育創意的好地方,除了3位創辦人外,歷年人才輩出。在新一代DJ當中,瓜瓜最看好是阿檸(薛晉寧),且看他能否如3位前輩般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