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劍橋一向被視為名牌大學。(資料圖片)
比較討厭時常吹噓自己學歷的人,很多人明明只去哈佛、劍橋等名校讀過收錢就讀到的碩士,然後回港就以精英自居,妄想自己高人一等。騙得到甚麼人啊?現在讀書精英多如繁星,還值甚麼錢。何況出來工作數年後,你的事業、成就、做的事情比學歷更能準確define你本人。
最近新聞報道有位英國名校讀碩士的女生,回港後不甘自己無法學以致用和做精英公司,不敢向他人說自己高學歷做sales。不用低頭,光環還是會掉下來。現在名校只有名氣沙紙值錢,硬知識的差距已大大減低,名校和野雞大學的分歧不大。
早幾年盛行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不少名校更網上公開講課。比較出名的,當然要數哈佛教授Michael Sandel的正義課和耶魯大學的經濟學講課。
正規的課程固然多,而我自己則比較喜歡MIT的課程,因為種類較多,課程也較奇怪。例如最近我有留意MIT開了兩堂課,那是講打德州撲克的理論和實戰,解說職業撲克選手Dan Harrington寫的專書,也講一些統計概率和撲克經濟學(雖然,我唔知咩叫撲克經濟學)。考核方式就係日日去PokerStar打撲克。這可以政治不正確啊,MIT竟然教人賭錢,何況PokerStar是遊走法律灰色地帶的平台。換轉去香港,MIT應該被道德塔利班分類做垃圾學校,校長是誤人子弟的人渣,應該被石頭扔死。
MOOCs本身的理念是想名校知識普及化,這是崇高的理念,現在MOOCs的全球發展開始走向產業化,是為Ed tech。根據高盛2016年的報告,光是全球投資在中國的Ed tech資金已經高達12億美元(約93.6億港元)。當中最成功的,是羅胖的「羅輯思維」及旗下的apps「得到」,我個人也是「得到」的客戶,有光顧幾個課程。
「羅輯思維」不單止捧紅創辦人羅胖自己,更捧紅了旗下的老師。以北大經濟學教授薛兆豐為例,他是「得到」旗下的講師,光是賣網上課程已年賺5,000萬元人民幣(約6,300萬港元),後來連北大教席都辭掉,乾脆做網上教學的網紅。
聞說,薛教授跟張五常大教授都有私交,後來鬧翻。若論吸金能力,薛兆豐是中國賺錢能力最高的經濟學教授,但他的課程全年只收199元人民幣(約250港元),也不是教甚麼高深知識,而是我都可以落場教人的經濟學101而已。
Ideas are cheap,全球人都想把知識商業化變現,但這個大肥豬肉,好像只有中國才能落實做到。補習社是個肥肉,但只限線下,做不到線上。如果「得到」上市,那會是千億估值的大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