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了近代金融歷史,我綜合了一個結論︰大概每3至5年,某一類投資策略總會大行其道,逐漸吸納大部分環球資金,直至最終失效,繼而由另一策略所取代。
自八十年代初,由所羅門兄弟事件,至1997年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高槓桿式債券利差交易大行其道,直至新興市場債券接連違約而失效。隨後至2000年,就是科網股熱潮。接著,內地開放概念崛起,迎來中港股票大漲。直至金融海嘯殺到,對沖基金成為大贏家。
然後,全球量化寬鬆救市下,資金集中投向優質美股,單買美國三大指數基金,已輕易跑贏其他投資類別,還有虛礙貨幣市場之狂熱,但美好時光已成過去。
時至今日,通脹肆虐,高息環境自近四十年後重臨。面對美國國庫債券那4厘無風險(Risk Free)回報這超級吸金對手,身邊幾多基金經理朋友叫苦︰受到周遭不明朗氣氛影響,即使投資表現絕對「見得人」,惟不少客戶選擇轉投無風險的較低回報,也不願意冒更多風險去搏殺。
相信上述不為行外人知道的金融寒冬,至少仲要長達一年時間以上,美國股市長線升浪亦已告終。不過,經濟周期就係經歷過一次又一次的循環,甚麼投資策略將接棒走紅?真係要拭目以待。
作者為資產管理公司主管 https://www.facebook.com/fiwr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