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淘汰是達爾文(Charles Darwin)於1859年用來解釋生物進化過程中、「適者生存」的現象,想不到在全球對抗新冠肺炎的戰疫中,竟被二度演繹,當中又以英國的「不作為」最惹人談論。結論是:在物競天擇的過程中,往往是強者勝,弱者敗。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原是天然機制。
可是人類從來沒有能力適應其他動物的世界,特別是野生動物,近日因為野味傳播病毒之說再受重視,而中國國務院雖然已經明令全面禁售,但以保育作幌子進行養殖與買賣仍然存在,而中國確是最大的野味市場。根據2016年政府紀錄,單是得到當局批準的野生動物養殖業年收高達約200億美元。當中牽涉利益之深,可以想像。自然淘汰的作用經常存在於自然界中,但是其結果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才會顯現。當人類以為可以隨意干擾、僭越,甚至侵害其他動物,譬如把野生動物當作食材,很多意想不到的禍患就給牽引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