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港匯持續走弱,更多次觸發弱方兌換保證,金管局因應聯匯機制承接港元沽盤,此舉令到「本港銀行體系總結餘」進一步下降。
每逢這個時候,就會聽到不少KOL出來說,香港的銀行體系總結餘快見底了,聯匯制度快崩潰了,因此呼籲大家沽港元云云。聲稱自己長期沽空港元的對沖基金經理Kyle Bass,近日也發出類似的言論。其實早於2019年5月,他已經在推特發文,呼籲大家「立即」將港元資產轉為美元,否則太遲。
我們就幫他計計數。當時港元的兌換價是7.85(聯匯弱方保證),但同年7月已回落至7.75(聯匯強方保證)。若聽他說將資產例如港元存款轉移至美元,不計算手續費等成本,短短兩個月匯價損失就有1.27%。若考慮當時的港美息差,就簡單以最優惠利率計算吧(美元是5.5厘,港元是5.375厘),上述損失將會略為收窄至1.25%。
2019年發生了甚麼事呢?美國上一個加息周期由2015年12月開始至2019年中結束。在2018年至2019年中期間,港匯大部分時間走弱。在2019年3月和4月更多次觸及弱方兌換保證,金管局按聯匯機制承接港元沽盤,令當時的銀行體系總結餘跌至544.41億元。銀行體系總結餘由2015年11月超過4,000億元,到如今跌穿500億元,是不爭的事實。不過,香港貨幣基礎不只是銀行體系總結餘,當中還包括「外匯基金票據和債券」。
自1990開始,金管局不時發行帶息的外匯基金票據及債券,並且以招標形式賣給銀行。當個別銀行缺乏港元,只要在二手市場出售這些票據和債券就可應急。此外,銀行也能以此作抵押品向金管局借入港元,銀行體系總結餘就會相應增加。
所謂銀行體系總結餘,其實是各大銀行在金管局開設的帳戶,純粹用作儲備以及與其他銀行之間的交易結算。這個戶口特別之處在於,金管局承諾在戶口內的港元可以按聯繫匯率與美元互相兌換。
由此可見,在判斷聯匯制度會否崩潰時,我們應該看「貨幣基礎」,而不是單單只看「銀行體系總結餘」。截至本月19日,貨幣基礎總額是1.88萬億元,當中銀行體系總結餘有561.46億元,外匯基金票據和債券則有1.21萬億元(95%由銀行持有)。
從中看出三點。其一,可作補充港元流動資金的外匯基金票據和債券,其金額是銀行體系總結餘的21倍,用來應急綽綽有餘。其二,貨幣基礎總額比2019年時還要高,何來見底?其三,銀行體系總結餘之所以由2019年下跌,最大原因是銀行將放在金管局的儲備換成票據和債券而已。
當然,聯匯制度會不會崩潰,未來之事沒人能預料。可是,若單以銀行體系結餘下跌來作準,是無知還是有意為之,留待大家自行判斷。
瓜瓜並非經濟學家,若本文有錯敬請指正。如有興趣了解多些,介紹大家看看欄友曾國平教授早年寫的文章《觸及弱方保證又如何》。最後,本文的標題與內容相反,是故意為之,純粹想測試末日論是否才有市場,敬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