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價掛鈎債券與樓市走勢相關。(資料圖片)
跟欄友徐家健教授閒談下,他提出樓價掛鈎債券的概念。我覺得大有可為,所以在友欄簡述了基本概念了,希望林鄭和特區的技術官僚予以考慮。這個概念比樓市期貨更合適,因為香港樓市的衍生工具很難證券化和市場化,由政府去做,師出有名,而且政府又有水,新班子又要「橋」。再參考網友意見,我覺得有些盲點可以釐清一下。
我覺得至少有2點公共行政概念,要講清楚。第一,就係專欄只能提供原則性討論,至於點執行,那要由技術官僚提交方案。例如可能有人覺得要限年齡,但限30歲定35歲,那就到時再傾,太trivial了。
第二,就係政策要考慮執行機會率,以及遷就「最大公因數」,平衡最多及最大的利益,即係睇成本效益。當然,實有人會話打爆樓價才是最好的。樓價大跌,我也會額手稱慶,但大家也就不用傾了。因為樓價一爆,好多中產要跳樓。
樓價掛鈎債券概念上跟iBond(通脹掛鈎債券)相似,只是後者以通脹掛鈎,前者以樓價掛鈎。第一,常見的考慮是受惠不夠多。那要看怎麼派,大家潛意識會把樓價掛鈎債券跟iBond睇齊。好似iBond咁,每人都係中幾手,賺幾千元,的確到喉唔到肺。其實認購人的資格可以有限制啫,例如「無樓」、參考「入息」等,如果想針對年輕人,不妨加入年齡限制。好像銀髮債券也只限若干歲數的老人認購,為甚麼不可有以年輕人為目標的債券?分餅仔的人數少了,自然每人都可以多分一點。而且,上面所有資料,都是政府內部database有齊,唔會做唔到的。
至於認購資格如何,派幾多,coupon rate點釐定等,那是具體方案的討論,只要大家原則上同意可以咁搞,那就ok了。
何況,我已強調過,林鄭是「福利主義者」性格,新政府上場也要良策做好民生,庫房是長期水浸,只是大家無好理由去派錢而已。樓價掛鈎債券的本質,就是派錢。
第二,有朋友會用來私益機構的概念,佢哋會覺得用樓價做債券,必須要政府有若干樓做back up,才能對沖風險。退一步去想,其實政府以高地價去賣地,賣地是政府主要收入來源之一,本質上已間接對沖,因為樓價高,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地價高,而政府就是高地價的受益機構。樓價掛鈎債券就是讓高地價的收入,派回想上車的年輕人手中。
坦白講,呢個論點到時幫樓價掛鈎債券做lobby,做roadshow仲好sell,因為可以sell「取之於民,還之於民」,反對派無得吵,充其量只能埋怨林鄭派得唔夠多而已。
有朋友也提出用convertible bond的概念搞居屋上車,這只怕要下一步才能搞。先一步一步慢慢來,慢慢sell政府樓價掛鈎債券先,因為政府不是私人機構,官僚要麻煩起上來,真係可以好難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