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cebook創辦人朱克伯格就失信用戶公開致歉。 (資料圖片)
Facebook洩漏選民資料,協助第三方分析機構Cambridge Analytica做美國總統選戰工程的事件,發酵得無想像中厲害。本應係「水門事件」級別的政治醜聞,現在只去了集中攻擊Facebook,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水門事件反響這麼大,在於一開始涉事的人否認指控、割席,但擠牙膏式的揭發一次又一次掌摑這班人的嘴巴,時機也湊巧撞正「五角大樓事件」之後,壞事接二連三。現在,社交網絡梟雄Mark Zuckerberg總算認了栽,也在傳統媒體登頭版致歉,亦公開提供了補救方案,算是做了比「水門事件」好一點的公關應對。
如果細心點留意今次Facebook洩密門,輿論只係把憎恨發洩了在Facebook侵犯私隱權、網絡安全之上,只有少數人有提出過今次洩密門涉及俄國情報、諜戰參與,這可以美國本土的國家安全、外國勢力干預的頭等大事。只把所有事情怪在Facebook頭上,看來美國的政治操盤人有更好盤算。以社交網絡去左右、分析政治選舉,香港、台灣都甚有感覺。台灣朋友做Qsearch做到華人地區的龍頭,之前玩「阿扁中槍」,現在玩「周子瑜自認中國人」,煽情的伎倆愈變愈高超,都是社交網絡的玩法嘛。
親藍的陣營,愛看「港人港地」、「時聞香港」等出名建制社交網絡專頁;親黃的則愛看《蘋果日報》、個別明星KOL等。政治選舉有中間選民理論,政治偏好可以統計學上的bell-shaped分布呈現。
隨著社交網絡發達,這套中間選民理論也產生質變,沒有幾多中間選民,因為大家會慢慢因為演算化派送的偏執內容而愈來愈歸邊。如果你係淺黃,社交網絡的演算法會派送更多偏黃的內容,長期睇落去受其意識形態感染,淺黃也變深黃,深黃則變更深黃,反之藍營也如是,除非你能「見不賢而內自省」。
《科學》雜誌稱這個現象叫「回音室效應」,尤其是策展(curated)內容和偏執假新聞愈來愈多,回音室效應也愈來愈強。《科學》雜誌當中很多文章、文獻都有研究社交媒體。例如一般人傳播假新聞的傾向比起自動化機械人(bot)更甚,又例如《The spread of true and false news online》一文又講,原來一般人傳假政治新聞的傾向比假財經、假災害、假科學的新聞更甚。
大家覺得Facebook是近期社交網絡的壞蛋,請看《今日頭條》、《微博》等內地的社交媒體吧,他們不比Facebook高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