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冠」在明年開始,分組賽階段從現在我們熟悉的32隊,改變成36隊,分成四檔,每隊在每個檔抽出兩支球隊對碰,一主一客,共計8場比賽。最大的突破,是36支隊伍沒有分組,只會𣿬集一起計算總分,成績最好前8名直接出線(晉身16強淘汰賽),另外第9位至第24位則要進行逐對互碰的附加賽,產生餘下8個淘汰賽名額。重點要注意的,並非只是多了兩場「分組賽」,而是此階段賽期延長,從9月份至1月底,每3個星期一次作賽,但到1月底最後兩場對碰前,則已相隔一個多月,這𥚃還越過了各大聯賽的「歇冬期」…… 再回到現在的小組賽制,任何球隊能夠開首連勝2至3場,已經可擁有較大空間在餘下分組賽留放,即「睇定嚟食」。可是到了新賽制,除了爭取勝利,更要和數十支隊伍計算「得失球差」,也由於面對8支不同勁旅,卻並非主客對碰,那亦沒有甚麼「對賽成績」存在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法國人Gabriel Hanot提出了創立歐洲球會盃賽的構想,最終在1955拍板落實,這就是「歐冠」的最早期。一直至1991-92球季之前,「歐冠」的賽制均是淘汰賽形式,但在91-92球季起在8強時加入了小組賽;再到1992-93,便正式易名為「歐洲冠軍聯賽」,賽制幾經修正之後,最終演變成了目前的小組賽+淘汰賽的賽制。從最早期開始時歐洲大陸交通航班當然沒有現在的先進頻密,如果東、西歐球隊往來對戰,加上飛行路程轉折,需時可能超過兩天,但現在的球員不也因為球賽增多,一樣疲於奔命嗎?到明年新賽制下,難以想像在最後兩輪之前處在前16位的球隊怎樣力爭前8,原因是不止是與對戰球隊互計成績,還要聯同其他27隊一較高下(所以想提前確保前8?有賽制專家認為機會未必大)。另一邊,那些進入前8機會不高,便要力圖企穩在9至16名,成為16強附加賽的種子隊;再到未能踢入前16名的,卻仍可憑17至24位的最後排名,進入16強附加賽……晉級獎金方面,直接前8有高額出線獎金,排名第9到16位的附加賽的種子隊,獎金稍低,卻又比17至24位的為高,想必Gabriel Hanot先生絕對估不到他的念頭會演變至如斯局面!
球員受傷次數更頻密
「歐冠」會否更精彩刺激?首先賽期增加,肯定影響豪門在國內聯賽演出,球員受傷次數更頻繁;我們除了欣賞到可那甚具長度的「積分榜」,球隊可能要拼盡每一仗,也就需要更多輪換調動,變相令班費投入更鉅確保兩套陣容,否則難以應付。就算最後進入決賽或有好成績,可一出一入,就未必有更豐厚利潤,縱使球員能夠有輪換空間,但教練團隊也就同一班人,他們也只有更吃不消……這已是歐洲足協為了防備「歐洲超級聯賽」的又一次改制,可不斷地改,它們的模式,已和「歐超」無太大差異!到了2025年中,國際足協更將現有的「世界冠軍球會盃」擴充至32隊,賽期接近一個月,歐洲隊伍雖只佔12席,但已知已包括皇馬、曼城、國際米蘭、拜仁等豪門……不要忘了,2026世界盃決賽周增加隊數至48隊,如果一名頂級球星,在國家、球會兩得意,一個季度,可能便要應付70場比賽,最後必然產生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