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某事情不斷找人幫忙,有人沒能力,但很想幫忙;有人有能力,但不願意;有人沒能力,也不會幫忙,這是個人的選擇,無可厚非。我與丈夫討論這情況時,他說“There is karma.”我問他那是甚麼意思,從他的解釋,我理解那是「報應」的意思。然後我問:“How do you spell it?”他說 “KARMA”。把字寫出來後,我問:“It’s not English, is it?” 他說“No, it’s not. It may come from India.”嘩,竟然給講中了,我頓時有點兒沾沾自喜,覺得自己對英文實在有點兒「認識」。
劍橋網上字典對“karma”的解釋清楚寫著是佛教和印度教的用語(in the Buddhist and Hindu religions),意思是“the force produced by a person’s actions in one of their lives which influences what happens to them in their future lives”簡單說就是善惡報應,但這字使用時不應只限於來世的報應,也可指現今生活上的報應。
「報應」有好有壞,但許多人講到「有報應」時,一般都是指有壞的報應,我也不例外。所以,我想起了“backfire”這個字。
“Backfire”這個字有很高的形象味道。想一想,原來開槍(fire)時是瞄準槍桿前面的目標,卻打中了槍桿的後面,開槍人就是站在槍桿的後面,所以開槍人就打中了自己,是“backfire”;原來想傷害人,卻傷了自己。
Salin Wong Facebook:Salin wong
作者是經驗中文普通話老師,丈夫是英國人。
現為語文中心行政總監。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