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星如打贏拳賽,網上衍生很多未睇過拳例的拳賽專家,指指點點。同樣,Richard H. Thaler成為繼Daniel Kahneman後另一得諾貝爾獎的行為經濟學家,網上、公共輿論又多了很多行為經濟學「專家」,歌頌行為經濟學「發現」人類原來不理性這個「開心大發現」。我當堂嚇到嘔了十九幾廿両血,原來「假設」係可以被「發現」,我又長了「知識」。
行為經濟學係經濟學比較新的分支,我非常粗略地看了中、港、科三大的經濟系本科生教程,只有中大經濟系獨立成科,由(相對)年輕學者Dr. Vinci Chow任教。
Dr.Chow的課程我全部都有take,我是他第二年任教的學生,不過他甚少堂上見到我,反而畢業後飲茶見面還較多。Dr.Chow是香港少數(兼首屈一指)的行為經濟學家。他這科很精華地把所有可以應用在財務的行為經濟學概念都教一篇,例如Loss aversion、Endowment effect、Prospect theory、Hyperbolic discounting等等,不過Nudge這個概念好像無講過(也許是有人走堂走瘋了),只有朋友利世民講過「Nudge」這個概念,通常應用在公共行政比較多,會跟「Choice architect」、「libertarian paternalism」等概念掛上,因為連奧巴馬2015的executive order都係用了這類字眼去形容行為經濟學。
簡單來講,就是一種政策設計,去「誘導」公共選最佳的選項,其中一類玩法叫default option(預設選項)。
例如美國的401(k)計劃,可以概念上理解為美國版強積金,原本的預設選項是打工仔要自己填好多表格去選不同的儲蓄和投資計劃,結果當然回報、儲蓄率當然不似預期理想。Thaler認為,更巧妙的設計應該是幫打工仔預選最佳的選項(這是paternalism,家長式干預),但同時容許打工仔可以填好多表格去改變投資計劃(這是libertarian,容許你有轉choice的自由)。
巧妙在一般打工仔嫌煩、懶、又未必有足夠知識和能力選最好,所以政府去代勞。香港的強積金都面對同樣問題,強積金有「半自由行」政策,但這要靠打工仔主動幫自己供那個部分去轉計劃,而不是預設選項,由政府出手,所以保險經紀仲有得搵食,就係咁解。
同樣地,呢類設計跟器官捐贈的「預設默許」概念相同,器官需求甚殷,但傳統有留全屍的世俗之見,不是個個肯讓先人遺愛人間,尤其是第一個提出捐先人遺體的家人往往有極大家庭壓力。不過,預設默許就化解了這類尷尬,家屬當然有權拒絕,但預設是讓器官幫到有需要的人,各取所需。
關於行為經濟學還有很多投資、財務上的應用,有空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