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提及,人體肌肉質量,在壯年期(約25歲)步入高峰後,在30歲起會漸走下坡,步入40歲以後,人體內的肌肉量每10年減少8%,減少的速度亦會隨年齡增長而遞增,至70歲時的肌肉量,更會每10年減15%。
在醫學角度上,這些「肌肉流失」問題,又被稱作「肌肉減少症」(Sarcopenia),指因持續的骨骼肌質量流失、強度下降及功能下降而引起的綜合症,並帶來各種健康風險,包括喪失活動能力及生活質素下降等。
嚴格來說,「肌肉流失」並非一種疾病,而是一個身體狀況︰中年以後,人體在老化過程中,生理狀況逐漸退化,令「身體組成」有所轉變,即肌肉比例愈來愈少。即使外觀、體重可能沒大轉變,但身體的活動能力、肌耐力及心肺功能等,都隨著肌肉質量流失而退化。另一方面,肌肉力量不足,也加重了骨骼、關節的負擔,增加腰痠背痛的機會。
除了年齡增長外,營養攝取不足、活動減少,器官功能衰竭或有炎症等疾病,亦是肌肉流失的成因。早前一項大型「肌肉質量流失」調查更發現,75%受訪市民的活動能力較10年前下降,但相對於其他健康狀況,大眾對如何預防肌肉質量流失,認知度明顯不足。究竟肌肉流失帶來了甚麼具體的健康問題呢?我們下期再談。
作者為老人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