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dn.am730.com.hk/s3fs-public/styles/article_image/public/news_image/1494238879_Td.jpg?itok=VlRgrP4D×tamp=1739201917)
近年行山露營等野外活動在香港漸成潮流,假日不少山野熱鬧的程度不下鬧市,亦衍生了一些行山意外及自然生態遭受破壞的惡果,但多走動親近大自然對人類身心的各項好處已有不少研究結果證實,因為一些意外及沒有公德保育概念的人而反對開放大自然及推廣行山露營等應對並不值得。
大自然對身心健康的正面影響,大概是從上世紀初被察覺,美國一間公立醫院曾偶然地發現被安置在醫院建築外草地帳篷的精神病患者,在帳篷住宿一陣子後病情好轉,因此一些公立醫院曾嘗試以『帳篷治療』(Tent therapy) 輔助精神病患者,其後二十年一系列的研究也未能為帳篷治療的療效發掘有力的證據,因此帳篷治療逐漸式微,但當時深信『大自然環境』對推動個人身心成長,特別是對年輕人有益的人仍多,因此融合了教育目標和活動的夏令營在美國及世界各地遍地開花,最終亦為這些融入大自然的活動或療法的正面影響找到科學證據,2013年一項綜合了全球過去60 年以野外探索/歷奇活動為個人成長或治療方法的學術研究、總結這些野外的經歷能為不同年齡及背景參與者帶來各種不同的正面影響,例的個人自信、減低再犯罪/吸毒率、減少行為問題、提升社交能力、改善情緒問題、提升學習效能等。
當然,有特定組織和目標的野外歷奇活動,相對純粹以打發閒暇康體為主的遠足郊遊,並不相同,但美國生物學者愛德華·威爾森 (Edward Wilson) 在1984年提出了人類渴求親近大自然的生理慾望,跟我們渴求親近其他人的慾望是如出一轍的,是三萬年來在野外生存適應進化的結果 (Biophilia hypothesis),我們吃的、喝的、住的一直依賴物種豐富多樣的天然環境如海洋、湖畔、樹木、山林等,因此當我們的處身優美的山水中,看見在水裡游動的魚群、在濕泥橫行的招潮蟹、聽到海浪拍岸的節奏、看到天際傲翔的鳥兒,亦會感到身心舒暢,不少生態心理學家(Ecopsychologists)認為,很多當代人承受的各種精神困擾,如感到迷失身份、疏離、情緒及行為問題、缺乏專注力等,跟文明社會人類的生活跟大自然逐步脫軌有關 (Nature deficit disorder),對於在香港這個高速高壓高密度人工建築包圍的都市,難得有很多風光如畫的郊野公園、遠足路線、露營地點及海灘的可供市民免費享用,好好珍惜不要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