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公眾健康資訊發達,市民足不出戶,已可透過手機、電腦等接觸各式疾病的資訊。舉例,「ADHD」(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是近年備受關注的情緒病之一,一般可分為「專注力失調型」、「過度活躍型」及混合型「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型」三類;臨床上,以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型的患者數目較多,但有研究指出,實際上專注力失調型患者的比率,應屬三者中最高,但因此類型患者所表現的徵狀,未如後兩者般明顯,因此較易被忽略,社區上的隱藏個案亦應較多。
ADHD個案以男性患者的數目較多,至於成因方面,醫學界暫仍未有一致定論。在美國,ADHD與其他類型的情緒病一樣,醫學界會參考權威性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以其描述的病徵原則,作為臨床上的診斷參考。
在過往的版本中,ADHD被視為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科疾病,主要是在嬰幼兒或青少年期中,出現6個或以上專注力不足或過動徵狀而被診斷;而根據2013年5月最新修訂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DSM-5),ADHD被納入為「腦部發展障礙性疾病」(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的類別,換言之,此症可能是因患者腦部發展病變而與生俱來。這項有關ADHD成因的新概念,對醫學界來說是一項重要新資訊。
作者為精神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