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性皮膚炎,俗稱「主婦手」,影響的其實不只是主婦,任何年齡性別的人士都有可能患上,特別是從事油漆、電鍍、印刷或漂染工作的人士。接觸性皮膚炎可分過敏性及刺激性兩類。當接觸到致敏原或刺激性物質後,皮膚會出現非感染性發炎反應,感到痕癢,出現紅點、小水泡或破損,更嚴重者甚至會流水、皮膚變硬、出現鱗狀皮屑。如果病情持續數月,患處皮膚更會變得粗糙、深色和龜裂。
![](https://cdn.am730.com.hk/s3fs-public/styles/article_image/public/news_image/1556470417_5n.jpg?itok=IXvmeb-f×tamp=1739056374)
過敏性的接觸性皮膚炎通常是由特定的致敏原誘發,例如含鎳金屬的首飾、化妝品、香水、指甲油、外用抗生素、染料、塑膠或乳膠(膠手套主要物料)。患者每次接觸致敏原後,會即時、或過一段時間之後出現炎症反應;刺激性的接觸性皮膚炎比過敏性更常見,刺激原有多種,包括洗潔精、去污劑、消毒劑、漂白劑、溶劑、油漆及肥皂等。患者接觸刺激原後通常於一周內發病。過敏性皮膚炎患者,會有較高風險患上刺激性皮膚炎,也就是說患者可同時有兩種皮膚炎。
無論是哪一種接觸性皮膚炎,避免接觸致敏或刺激原就是最好的治療方法。假若真的避無可避,就要做好預防措施,比如每次洗碗時,在乳膠手套內多穿一對棉質手套。輕度的接觸性皮膚炎一般在遠離致敏原一至兩周後,皮膚漸漸復原。不過患者需留意的是,接觸性皮膚炎跟病菌與塵埃並無關係,過度洗手及消毒反令情況惡化。保持皮膚濕潤、使用保濕護膚品或有助紓緩痕癢及炎症。如果皮膚炎超過兩周仍未好轉,或是急轉直下,伴隨劇痛、紅腫或潰爛,就應立即求診,接受進一步治療。
(香港大學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系系列之四)
作者為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系系主任林露娟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