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不同年齡層的女性在月經來潮時受痛經困擾而前來求醫,痛經的主要表現為於月經期間或前後,出現下腹疼痛,嚴重者需卧床休息或感到暈厥。痛經並非正常生理表現,不容忽視。
中醫角度認為,痛經有兩個病理,分別是「不通則痛」和「不榮則痛」。
「不通則痛」是由寒邪、濕邪或血瘀引致,邪氣使氣血運行不流暢而導致痛經。若平日喜歡進食生冷食物,疼痛時喜歡熱敷,屬於寒邪阻礙於經脈。若經常覺得睏倦、帶下量多色白質黏稠,屬於濕邪阻礙於經脈。若經常情緒不暢、煩惱不斷,經期前後伴有乳房脹痛,經血色暗夾有血塊,屬於血瘀阻礙於經脈。
「不榮則痛」是由氣血虛弱或腎氣虧損引致,經脈失於濡養而導致痛經。若常見神疲乏力,面色萎黃或蒼白,痛經時按揉下腹可減輕痛楚,月經量少色淡,屬於氣血虛弱。若痛經時連及腰骶部痠痛,月經量少色淡,甚至伴有頭暈、耳鳴,屬於腎氣虧損。
痛經時可自行按壓以下穴位:
第一,合谷,是止痛常用穴,位於手背、食指與拇指之間的虎口凹陷處,有助紓緩疼痛。
第二,血海,是調理月經常用穴,位於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股四頭肌內側隆起處,有助補血、調整血液循環。
第三,三陰交,是調理肝脾腎的常用穴,位於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凹陷處,有助補益肝脾腎,從而調理經期。
第四,地機,是調理月經及脾胃常用穴,位於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的下3寸,主治月經不調、痛經等婦科病證。
每個穴位可用拇指按壓5至10分鐘,以起止痛作用。
穴位按壓只可起暫時的止痛作用,不能根治問題,若長期受痛經問題困擾,或疼痛劇烈難耐,請盡快就醫。
作者為香港防癆會--香港大學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 (南區) 註冊中醫師李凱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