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拔罐療法不是我國獨有,公元前1550年古埃及人已在使用。我國最早相關記載,稱之為「角法」,即用動物的角(例如:牛角)挖空後,用熱力造成負壓,產生吸力來吸出皮膚下的膿瘡瘀血。後來唐朝時又發現用更便宜的竹罐。竹罐易得,但吸力較弱又不耐用,於是清代開始發明用陶罐、銅罐。有來玻璃工藝普及,再發展至現時大家看到的診所常用的玻璃罐。
玻璃罐的好處是吸力強和透明,讓醫師看到病人拔罐期間皮膚的變化,更重要的是玻璃便於消毒。玻璃罐需用火,技術要求較高,操作不當可能造成灼傷。20年前,行內仍常用「投火法」,即將點燃了的紙條或酒精棉,投入罐內,再吸在病人的患處,結果不時發生灼傷意外。另外有一種叫針罐,針刺後直接拔罐,針罐同時進行,做法可節省時間;但現在安全第一,這些花招少人用了。
有些病人會買塑膠抽氣真空罐或矽膠吸濕杯,在家中自行拔罐。建議使用前先向醫師請教自己是否適合,拔的部位,控制時間和力度,也要懂得,否則仍會出意外。
塑膠罐便宜,不易撞跌爛,但難以徹底消毒,不適合公眾共用,有些保健養生館用塑膠罐幫不同病人治療,隨時成為肝炎病毒或細菌的傳播媒介。
香港多用拔罐治療筋膜肌肉的痛症。海外有醫師用拔罐來治療癌症,這個有爭議,暫不作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