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童考試作弊的事,令父母震驚不已。
小二生童童參加中文科考試,剛開始的10分鐘,各人也在埋頭苦幹,童童卻轉身在書包尋找平日的習作紙,坐在後面的同學還以為她只是找顏色筆,偷偷的看了看習作紙,似乎也找不到考試答案,剛好班長坐在附近,童童想也不想便望向班長那邊,但隔了一個走廊的距離還是看不清,距離收卷的時間還有20分鐘,童童不由自主地站起來,挨近一點看看班長的試卷。這時,任何人也看得到童童正在偷看班長的試卷,老師嚴厲地說:「童童,你立刻停止考試,你被取消資格。」童童這才驚醒過來,一直不斷哭泣。
如果單看這事,似乎是童童的個人行為問題,不努力讀書,更以不誠實的方法去逃避自己的責任。
童童的媽媽知道這事後,嬲得甚麼也說不出口,只是不停問童童為甚麼要這樣做,並重申爸爸媽媽的要求不是很高。童童低著頭不作聲。
爸爸對媽媽說:「你跟童童說如果考不到90分或以上,你便很失望。」媽媽說:「她是有能力可以做到的,只是她不努力,現在還要偷看別人的答案。」
但甚麼讓這個小二生想盡辦法去「爭取」好成績呢?
把童童作弊的事放在家庭關係上看,或許在處理孩子的行為問題上可提供一點的線索。 為何媽媽的一句說話,對女兒如此重要?爸爸是如何理解媽媽與女兒之間的關係?媽媽又如何理解爸爸跟女兒的關係?而爸爸是否跟媽媽也有一致的想法?或是孩子所面對的行為問題與父母的矛盾有關?
這些疑問或許未能即時有答案,但至少也讓父母甚至老師,開始思考孩子的個人行為問題,是不是只是孩子個性不好,而簡單化去理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需要。家庭及學校是孩子成長重要的連繫,如能從家庭關係來透視孩子的行為情緒所面對的問題,讓整個家庭也有機會帶動改變,給孩子更美好及健康的成長。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