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談及動力時,大部分人或只會想到動力的多與少。然而細心一想,動力除了有多寡之分,也有質量之別,而質量往往比分量更為重要。Ryan和Deci(2000)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他們提出了在心理學界影響頗深的自決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自決理論按動力背後的目標或方向作分類。根據理論,動力可大致分為兩大種類:自主的動力以及受控的動力,兩者以自主的動力為較佳。
先談受控的動力:如果一個人是因為受到威迫利誘,要滿足一些外在因素(如獲得獎勵丶得到社會認可或是避免懲罰和相對應的後果)而作某項活動,他/她的動力是受控的,不是自主的。這種動力相對地難以持久,一旦外在因素不存在,他/她便會喪失動力;再者,若外在因素是與逼迫有關,他/她可能會因為想避免懲罰和相對應的後果而繼續去做。雖然動力是存在的,可是這股動力是充滿抗拒、埋怨和惶恐,這或會構成長遠的不良影響。
相反,自主的動力是由心而發,是忠於自己的。當他/她對某事物感興趣,或深信某事情的重要性,動力便會很自然地啟發出來。因為一切不假外求,其動力來自事物本身的吸引力,所以這種動力的持久力會較強。此外,在自願的情況下進行活動,他/她較樂於在過程中展現主動性和活力,同時較能在過程中感到愉悅和樂趣,其內心的滿足感與成就感亦會隨之提高,這動力是較健康的。
總括來說,自主的動力比受控的動力更為可取。下次開始進行活動時,不妨嘗試想想是為了甚麼而行動?當中有自主的動力嗎?
作者為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情緒健康輔導服務輔導心理學家黃柏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