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提供)
媽媽傳來的WhatsApp請大家今天一定要回家吃飯,慶祝父母結婚紀念日,並說媽媽多辛苦地建立這個家,希望大家可以支持媽媽。小慧收到這個信息,心中突然感到無比的沉重。
哥哥卻很快地回覆說自己正在趕功課,如果趕得及完成便會參加,妹妹也即時說當天要溫習,如果一定要參加,只好帶同電腦,一邊讀書一邊吃飯。看到哥哥、妹妹的反應,小慧說:「我不敢想像媽媽的臉色,她一定很失望。我不可以不出席的,我會很不安內疚。」
結果,小慧是唯一一個出現,而哥哥妹妹也不見了,更有趣的事主角之一的爸爸,卻臨時有事,失約了。這頓飯變成了媽媽跟小慧的晚飯。
小慧說:「我媽媽的說話,令我感到透不過氣來,我知道不是我的責任,但就是沒辦法像哥哥妹妹對媽媽的話無動於衷。爸爸一走開,我便要補他的位,我真的很累。」像小慧已經18歲,但每一步也很投入爸媽的需要,他們還沒有開口,她已經知道要怎樣照顧他們。
像小慧這樣的年輕人,一方面很渴求自我的發展,但只要父母的一個電話、一個信息,便要放下手上的工作,去幫忙父母。幫忙過後,又覺得被迫做了自己不想做的事。
愈是想離家,情感上愈難放下父母。
小慧說:「為何家裡各人也不關心媽媽,各自做自己的事,這樣下去這個家便不能維持了。所以我要幫助媽媽,不要讓她一個人負責。」
在我們的臨床工作中,最常見的便是對於父母關係特別敏感的孩子,當他們感覺到父母關係緊張,不期然便投入當中,為他們東奔西走,讓他們的關係緩和下來。但當孩子到了要發展自己的階段,一方面習慣投入父母的關係,一方面卻想往外跑,這樣的心理矛盾,那還有精力成長發展?
幸虧小慧還是希望可以在情感上脫離父母的情緒,而努力學習向外面的世界出發。但這過程絕對不容易,一不小心,又會回頭記掛父母的需要,拉回到他們的關係當中。愛家的孩子,也需要愛他們的父母,願父母能明白孩子的苦心,好好照顧自己。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