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一秒
當我們與朋友和家人共度時光或分享生活中的點滴時,心情往往會隨之變得愉快。你是否想過,這種社交的愉悅感是如何形成的呢?
我們的情感管理和人際交往的模式,從嬰兒期便開始逐漸發展。嬰兒出生後開始學習如何與照顧者協調互動。當照顧者能夠理解並回應嬰兒的需求時,嬰兒學會只需要用簡單的方式便能有效表達自己,而不需要放聲哭喊。另一方面,嬰兒十分享受與照顧者的互動,透過努力模仿或配合照顧者的聲音、眼神、身體接觸及動作而覺得有趣好玩;即使在不舒服或困難的時候,也有照顧者的陪伴及安慰,嬰兒也從而慢慢學會了如何自我調節不安的情緒。嬰兒的腦部就跟著與照顧者的一來一往,建立對應的神經反應並慢慢成熟起來,並發展出能配合不同情況的需要而自我調節的機制。久而久之,這種互動及情緒調節模式會延續並隨著成長延展到其他人際關係中。研究顯示,這種互動的同步性對於兒童情感、社交、自信心及抗壓能力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的確,不同步的社交互動在精神科門診的病人及其家人中十分常見。一天,一位患有抑鬱症的媽媽跟我說,她兩歲小女兒在晚飯前把所有衣服和洋娃娃鋪滿了整個客廳,看到女兒一臉淘氣的樣子,她不禁破口大駡命令女兒把東西收拾,女兒當然嚷著要玩,她就衝上前打了一下女兒的手,女兒放聲大哭,她就繼續說要女兒立即停止哭泣並收拾東西。女兒玩耍的樂趣跟媽媽的嚴厲管教明顯未能同步協調。在積極治療抑鬱症的同時,我們也會鼓勵媽媽學習有效跟女兒互動,用一秒的時間停下來,嘗試留意和感受女兒玩耍的樂趣及要停止遊戲時的苦惱,這樣不僅有助於管理媽媽及女兒當下的情緒,也能促進同步的互動,有助孩子長遠社交情緒發展。
作者為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精神醫學系臨床助理教授李芷琪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