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15-02-23 06:55:00

心臟動脈瓣退化有得醫?

分享:

俗語有云「年紀大,機器壞」,不得不承認,隨著年紀增加,身體各方面都會出現衰退,而主動脈瓣狹窄便是其中一個常見的退化性病症。幸而隨著醫學發展,現時已有新一代手術治療方案。

數據顯示,年齡在75歲或以上的人士中,有約3%至6%人口患有此症。主動脈瓣位於左心室和主動脈之間,控制血液供應,一旦主動脈瓣收窄時,左心室的血流無法順利流入主動脈,左心室就必須加強收縮,才能把血流推到狹窄的主動脈瓣。久而久之,左心室會變厚,形成病變。發病初期,患者可能完全感受不到任何病徵,或只有輕微的症狀,然而一段時期過後,患者可能會在運動時氣喘、胸痛、暈倒甚至突然死亡。研究顯示,患者出現徵狀後兩年,如不接受適當治療,存活率僅為50%。

傳統上,患者需進行開胸手術以便修補瓣膜或置換瓣膜,但手術時患者需接受全身麻醉,過程中更需要暫時停止患者心臟及接駁人工心肺儀器,所以身體機能、健康程度較弱的患者並不適合,臨床經驗顯示,約三至四成患者因而未能接受手術而錯失治療機會。近年,醫學界引入經導管微創主動脈瓣植入術(TAVI),醫生會在患者的腹股溝位置開切約9毫米的細小傷口,透過導管導引至狹窄的瓣膜進行手術。

由於傷口較細,體質較差的患者可接受有關手術,而且康傷速度也會較快。另外患者需於術後服用最少半年抗血小板藥物,減低血小板積聚,避免造成栓塞等併發症。 

adblk6

作者為心臟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