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20-04-08 04:30:00
日報

抗疫時代:骨癆與香港手術

分享:

臨病時憑着愛,香港就能夠「走出疫境,浴火重生」?其實每一代香港人,都曾經攜手跨過抗疫歲月。有一種至今仍在社區活躍的微生物——結核菌,更與骨科結下了時代抗疫之緣。


肺結核(肺癆)是一種可致命、經空氣傳播的傳染病,曾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肆虐香港。粵語長片裡,演員在淒美音樂下咳血的經典情節,正反映此病乃當時的絕症。隨着政府為新生嬰兒接種卡介苗,因感染肺結核而死亡的個案亦大幅減少。然而,卡介苗不能夠阻止結核菌潛伏於肺部,其保護功效亦在成年後逐漸消失。

adblk6


當免疫功能出現問題時,肺部的結核菌便有機會再次激活,經血液與淋巴擴散,變成肺外結核病,可感染骨骼而引致骨癆。因為脊椎接近肺部,所以最容易受感染。由於結核菌感染過程較細菌緩慢,脊椎結核初期病徵並不明顯。及至出現背痛時,椎體或已受破壞而塌陷,結核菌亦蔓延至其他椎體並形成膿瘍。椎體塌陷可導致脊柱後凸,亦是不少長者在年少時感染後,出現嚴重駝背的主因。


脊椎結核在早期較難被發現,除了X光和磁力共振外,抽取骨組織化驗乃最準確的檢測。如及早確診,脊椎結核只須接受抗結核藥物,並佩戴脊椎矯形器來防止駝背惡化。倘若脊椎因感染而變得不穩定,甚至連脊髓都受壓,便須盡快接受手術,否則可造成截癱。上世紀本港骨科團隊所推行的「前路清創及融合術」,因成功治理脊椎結核並脊柱後凸,被西方學者稱譽為「香港手術」(Hong Kong Operation)。


疫症終有完結的一天,香港亦總有復元的能力。唯有愛,才值得感染全人類,在社區內人傳人地蔓延開去。唯願愛的行動,在疫情下化為醫治港人政治傷痕的「香港手術」:在茫茫前路上,把社會仇恨清除,使對立陣營融和。
作者為骨科專科醫生